2024年05月08日 星期三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乔新生:总理发现了新闻记者的通病

2011-10-24 09:30:30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乔新生
  1998年10月7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视察中央电视台,对《焦点访谈》节目提出了中肯的批评意见。他认为这个节目没有看到很大的缺点,但是,只有一次报道,反映天津两家企业打官司,主持人好像是个裁判员,事先判定其中一家企业是不对的。他认为很多事物错综复杂,作结论的时候要小心,要对它的渊源、历史纠葛和目前的状况等作全面了解,最好是请熟悉情况,又比较负责的同志出来作结论、当裁判。节目主持人不要当裁判,因为那样很难服人。朱镕基总理出版的新作,向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焦点访谈》的视角。
  过去《焦点访谈》被称之为“焦青天”,言外之意,中央电视台的这个节目为民做主,就像古代的青天大老爷那样。不少人把这个称号看做是对《焦点访谈》的表扬,现在看来,如果新闻媒体把自己打扮成青天大老爷,那么,新闻媒体就偏离了自己的方向。
  新闻媒体的首要职责是向人们提供可信赖的事实,让人们自行作出判断。如果新闻媒体热衷于裁判案件,那么,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的题材选择、角度选择方面就会作出不正确的判断。换句话说,如果新闻媒体先入为主,试图通过新闻媒体裁判案件,那么,就会有意识地忽略某些细节,或者掩盖某些事实真相,从而使新闻报道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新闻媒体不是不可以拥有自己的主观判断,但是,新闻媒体工作者必须按捺住自己内心的情绪,学会用事实说话。假如新闻媒体选择那些能够体现自己价值判断的新闻素材,或者,选取那些能够反映自身观点的采访对象的意见,那么,新闻媒体不是在进行新闻报道,而是在利用新闻报道人为地制造社会不公。
  新闻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观点,但是,新闻与观点的区别就在于,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换句话说,新闻媒体必须向公众呈现出更多的事实,让事实本身说服观众。现在一些新闻媒体习惯于把自己塑造成裁判官,他们习惯于先入为主,寻找可以证明自己判断的新闻事实,或者诱导采访对象表达他们想要表达的观点。部分新闻从业者非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们毫不隐讳地借用文学家的观点,认为如果石头和鸡蛋放在一起,他们宁愿选择鸡蛋这一边。
  从道德关怀的角度来看,这样的选择充满了悲情意识,但是,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看,这种带有明显主观倾向的报道手法,实际上是在粗暴地践踏基本的新闻价值观念。现在一些西方国家的记者,面对那些不友好的或者敌对国家的首脑,往往采取咄咄逼人的姿态,以富有进攻性的问题,凸显出自己的政治立场。从表面上来看,这样的新闻采访报道似乎充分体现了新闻媒体的价值判断。但是从本质上来说,由于新闻媒体向人们提供的只不过是新闻从业者的情绪,而不是真实客观的事实,因此,这样的采访报道是失败的。现在国内的一些新闻媒体拼命地模仿西方新闻记者采访报道的风格,他们居高临下,试图以一种盛气凌人的姿态,迫使采访对象屈服。这是一种缺乏起码新闻采访职业伦理道德的行为,也是一种缺乏专业主义精神的采访报道方式。
  新闻记者必须首先向人们呈现出客观的事实,如果热衷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断章取义或者随意地作出主观判断,那么,新闻作品就失去了客观性。朱镕基提醒新闻记者不要把自己塑造成裁判官,实际上是要求新闻记者恪守本分,不要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张牙舞爪,发号施令。新闻记者既不是法律的裁判官,也不是道德的裁判官,新闻记者就是将那些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专业工作者。
  近些年来,一些新闻媒体主动地把新闻与评论区分开来,通过增加新闻评论的版面,拓展表达的空间。这种新闻自觉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新闻市场尚未完全形成的情况下,必须充分注意新闻观点的均衡性,充分尊重不同的意见,特别是要让那些被批评者拥有发言权。如果新闻媒体组织对某些学者开展大批判,那么,新闻媒体就应该主动地提供专门的版面,让被批判者表达自己的意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观点市场的平衡,也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新闻媒体打着新闻评论的幌子有条件地披露,掩盖事实真相,转移公众的视线。
  
  (作者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院长、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9月下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