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观其:克服新闻“左风”

2011-11-02 10:37:23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观其
  前不久,去延安干部学院学习,收获很大。感想最多的,是党在延安时期对“左”的“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扭转。这一点,在今天仍不乏启示。
  延安时期,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作为思想原则确立下来,在当时是现实而紧迫的:一是对此前的“左”倾路线错误,急须反思;二是当时大量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分子入党,并占了党员的大多数。对党内各色各样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急须扭转。以上两者是统一的,1945年中共六届七次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左”倾路线错误,根源就是党内的小资产阶级思想。
  导致“左”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是什么?可从当时的史料来看:
  1937年1月,毛泽东在抗大第二期开学典礼上说:“抗大像一块磨刀石,把那些小资产阶级意识——感情冲动、粗暴、浮躁、没有耐心等等,磨个精光,把自己变成一把雪亮的刺刀,去革新社会,打倒日本。”
  1945年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内小资产阶级思想做了系统分析,比如:在思想方法方面,表现为观察问题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即不从客观的全面的情况出发,而把自己主观的愿望、感想和空谈当做实际,把片面当成全面,局部当成全体,树木当做森林。在政治倾向方面,表现为左右摇摆。对于革命的长期努力缺乏忍耐心,对于“左”的革命词句和口号有很大的兴趣,但是,另外一种情况下又会表现为悲观失望。由于各种情况的变化而产生的左右摇摆、好走极端、华而不实、投机取巧,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在坏的一面的特点。……
  就像封建社会走了却留下“封建思想”一样,尽管“小资产阶级”越来越走进历史,而“左”的“小资产阶级”思想作风却依旧在现实里生长。但凡舆论热点,我们既能看到客观理性的报道、监督和评论,但也不乏感情冲动、粗暴浮躁、似是而非的东西。后者,就是“左”。
  “左”的东西,不时在媒体上露脸。譬如最近的“卢美美事件”(对卢俊卿、卢星宇父女及世界杰出华商协会的深挖批判)。对此,中央党校学习时报9月26日署名余闻的文章《将颠倒的再颠倒过来——关于“卢美美事件”的五个深层反思》指出:媒体和舆论“揭黑”批判的“狂欢”,其实是用唯动机论、原罪论等道德洁癖去拷问、诘难企业和企业家,用陈腐的“血统论”、“出身论”去看待和评价人,用庸俗经济学和传统的“君子-小人”观分析经济现象;而一些带有本质性的深层次问题若在媒体的批判中被大众误解放大,长期来看,很可能会伤害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篇文章,值得新闻同仁看一看。
  在改革深化、社会分化、思想多元、群体博弈、舆情复杂的今天,更应警惕新闻“左风”。因为“左”的东西往往戴着“民意”、“正义”的脸谱,往往调子高、嗓门大、说话狠,往往能赢得掌声换来喝彩。而骨子里,“左”是偷懒是装是赶热闹。克服新闻“左风”,不管是弘扬正面先进的,还是批判落后错误的,都应坚持以事实为基础、以法理为依据。越是涉及百姓疾苦,越要辩证理性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为民做主”。越是热点,越要摆事实讲道理,远离非黑即白、标签化、走极端的思维方法。
  “左”的东西体现在行为方式上,就是“左右摇摆”——急于求成,求成不得即“悲观失望”,经不起“磨”,“没有耐心”。这也是新闻人尤其是年轻同仁应注意的。做新闻搞监督,难免这样那样的困难甚至风险,不能指望人家都配合你完成“采访任务”。不错,我们有采访权、监督权,但就像毛泽东在七大《口头政治报告》里说的:“同志们!权利是争来的,不是送来的,这世界上有一个‘争’字,我们的同志不要忘记了。”要争,就要有鲁迅那样的一股“韧”劲。或许,这正是毛泽东自许“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原因。
  关于“韧”,9月23日,刘云山在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大会上说:今天我们面对的最大挑战,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的心态;学习和发扬鲁迅精神,就要像鲁迅那样保持百折不挠的韧性——所谓“韧”,就是在寂寞中锲而不舍、在困境中百折不挠。部长所言,是针对作家艺术家的。其实,“韧”,又何尝不是新闻人所需?○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10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