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时统宇:“走转改”与媒介批评

2011-11-29 15:55:49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时统宇
  从媒介批评的角度看,“走转改”是对近年来媒体特别是电视的低俗化、过度娱乐化、贵族化的一次正本清源,拨乱反正。
  几年前,上海电视台一个研讨会的邀请函中的这样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大众传媒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追求“眼球效应”和经济利益正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放眼传媒,绯闻八卦充斥版面,偷拍恶搞乌烟瘴气,恶意炒作屡见不鲜,虚假新闻时有所闻。在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大众传媒应该坚守怎样的道义立场?大众传媒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操守?大众传媒应该肩负怎样的社会责任?
  这里的“绯闻八卦”、“偷拍恶搞”、“恶意炒作”等,有一个非常时髦且动人的招牌——新闻娱乐化。我们想再一次以正视听:新闻娱乐化害了中国新闻,新闻娱乐化是中国新闻的三聚氰胺。我们想到并追问:作为以守望环境为基本职能之一的媒体,这些年来在“人民最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安全等问题”(温家宝总理语)上投入了多大的热情和精力?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得更好,媒体的失察与失职在哪里?用没完没了的打架、撞车、着火、第三者插足、精神病人跳楼等“八卦”新闻不厌其烦地去争夺收视率,媒体的社会良知与社会责任何在?老百姓将医疗、上学、住房称做“新三座大山”,而这三座大山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媒体干什么去了?甚至,遍及各地的民生新闻是否愧对民生?新闻传播的导向是中国电视的底线,电视新闻的本质不是娱乐。“主流新闻的边缘化”和“边缘新闻的主流化”是不正常的,而所谓“新闻的娱乐化”则更是我们的一直以来的忧虑。
  “走转改”对于中国新闻界特别是对电视的根本意义就在于:普通劳动者的屏幕形象永远是中国电视的优质资源,中国电视的屏幕上应当有更多的普通劳动者的良好形象。反观当下的电视屏幕,我们越发感到电视贵族化和低俗化的威胁与危害。诉诸官能的消费文化泛滥,诉诸心灵的严肃文化陷入困境。屏幕上星级宾馆富丽堂皇,大款小蜜情深意浓,“超女”一夜暴富……我们一直在追问:被推向市场的中国电视是否太远离了英雄?电视工作者是否太远离了责任?中国电视的关怀在哪里?这种关怀与社会公正和公众利益有何种内在关系?
  就媒介批评而言,面对如今时髦的“酷评”、“潮评”,我们怀念传媒批评的底层感和平民意识。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如果你没有底层感和平民情结,没有对那些有血有肉的黎民百姓的理解、支持、关爱、尊敬、鼓励,没有从这样的心灵交流中得到勇气和力量,没有把深蕴在人民心中的心理倾向明白地表述出来并担当起来,那么你的工作就可能成为一种职业化的重复,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让我们重温马克思的教诲吧:报刊“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同情人民的一切希望与忧患、热情与憎恨、欢乐与痛苦。它把在希望与忧患之中倾听来的东西公开地报道出来……”①
  带着情感,带着关怀,带着责任,带着信心走基层,关键是发现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真善美,从而给人以光明和力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注重审美,寻找感动。这里我们想举出一个反面的例子——为博取收视率已经出现了编故事冒充真实的情感故事类栏目。“以猎奇为动机,以窥视为目的,以隐私为依托,以媚俗为结果。”刻意放大社会阴暗面,扭曲社会真实。《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曾列举了某卫视情感类栏目的一些节目题目:“美女家教横刀夺爱”、“怀孕女友遭负心男背弃失控痛哭”、“残疾男利用帅气弟弟向女方骗婚”。可以看出,审丑依然是这些栏目和节目的看家本领,已经丧失了对价值观的引导。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5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11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