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8日 星期三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罗建华:为“窝囊丈夫”的耻辱而耻辱

2012-01-06 17:34:19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罗建华
  11月8日,一篇《妻子遭联防队员毒打强奸/丈夫躲隔壁“忍辱”一小时》的报道,将一种恶行推到公众面前,激起大家强烈的愤慨。但面对受害人夫妻痛苦欲绝的躲避告饶,一些媒体依然不依不饶,大有穷追猛打之势。“窝囊丈夫”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忍受耻辱。
  人家的隐私,不是我们的猛料。人家的痛苦,不是我们的新闻。如果是,蒙羞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今年6月,我们都在义愤填膺地谴责默多克的《世界新闻报》侵犯报道对象隐私时,此前的一封信,一封中国父亲给媒体的公开信,被一些媒体刻意屏蔽了。感谢《报刊文摘》,在6月27日让它重现报端,但不知有多少记者读过?
  5月17日,南京市阅城国际小区发生一起凶杀案。两名劫匪冒充送快递骗开防盗门,抢走十多万元并将保姆杀害,一岁多的男婴也惨遭毒手。南京市内外数十家媒体迅速聚焦此案,大多辟出专版、栏目,打出醒目大字刊头,连续跟进报道。5月24日,被害孩子父亲给所有媒体发来一封公开信,数十家媒体却寂然无声,个别报道称之为“感谢信”,只有一家原原本本刊出来信。这里将这封“感谢信”节录如下:
  “尊敬的各家媒体、各位记者:
  我是5·17凶杀案被害孩子的父亲。
  2011年5月17日,对于这个世界的很多人来说只是平常的一天,而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人生最为黑暗的时间……
  各位记者,最后我还想借这个机会说一点感受:这些天来我们从不同媒体上看到了对于此次事件的各种报道,在报道中我们看到对于我们种种实与不实的各种详尽报道,甚至我们的姓氏都写得清清楚楚。24日,我们又从各报看到关于此事件的头条。我们再次被曝光于光天化日之下。
  我们是普通的家庭,我们是普通的人,这是普通人遭受的惨烈不幸。我们能够理解媒体的义务与需求,但我们恳请各位手下留情,经历这样的痛苦,如果再被作为市井新闻被万千人传诵,甚至还包括了各种未尽的隐私的描述,换位思之,如果是各位的亲人,谁忍如此?请理解我们,请以悲悯的心让我们可以安静地在自己的角落里恢复我们的伤口,好吗?”
  读了这封信,想必有良知的记者,都会触动一下自己“悲悯的心”。
  坊间诟病的“媒体暴力”,就这么无形但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扩张着、蔓延着。这种情势下,弱者愈弱,令他们颤栗的“人言可畏”,始作俑者,往往是媒体的起哄搅和。我们对个人尊严的侵犯,对个人情感的伤害,也许没有去“窃听”,也许没有去“偷窥”,但有的是“强取”与“豪夺”。
  也许我们无意伤害人,只是想自己的报道多一层内情,自己的节目多一个“卖点”。然而,就是这个“无意”,常常使我们滑出了伦理边界,还浑然不觉。
  把对人的伤害降低到最低程度,哪里要什么硬性规定,只要有一件东西就够了,那就是那位父亲所说的——“悲悯的心”。
  即使善举,也要顾及人的尊严。就在第12个记者节这几天,在吉林长春开馄饨店的湖北天门人刘大军,被网友冠以“最美店主”而广受赞扬。他,做了一件很容易也很不容易的事:一位乞讨老人,常拿混有游戏币的零钱来买馄饨,他从不说穿,让老人有模有样地“买馄饨”,而不是感激涕零地被施舍。他的想法很朴素,怕老人的颜面伤不起,此后再也不来了。施舍馄饨是善,这种“卖馄饨”更是善。朴实的小店主,朴实的行善,比那些富豪们嚷嚷着的施舍,更显草根情怀。
  记者的操守,从第一次采访开始,就应当烙在胸口,只是我们总是让它失重,失重,失重。因为别的东西太有分量。
  每个记者节,如果自我警示,那不仅仅是鞭策自己骨头有多硬,还要审察自己心头有多“软”,让人文精神源源不断地滋养心田。多想想那些不幸的人们,为他们的抗争以鼓与呼,让邪恶收敛消弥,让怯懦长成坚强,用我们职业的尊严去维护人的尊严。
  记者这个职业,社会性强,复合性就强,当有一种职业人格魅力。他要有法官的公正严明,也要有医生的仁心慈爱;他要比侠士更嫉恶如仇,也要比牧师更善解人意。如此,我们锐利的双眼中,一并闪烁的,还会有润泽柔和之光。
  (作者为长江日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12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