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高明勇:殷海光:是什么,就说什么

2015-03-19 17:04:40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3月上   作者:高明勇

摘要:

  文/高明勇

  2013年6月29日,我在《新京报·评论周刊》刊发了一篇访谈《好社会需要“管理好人心”》,访谈对象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强教授,其中讲到“赶快收拾人心”,李强认为“最为关键的,还是要不断优化政治经济社会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正”。

  2012年7月31日,《长江日报》发表社评《赶快收拾人心》,提到“合法性资源不是可以无限透支,修复合法性的时间也不是无限多。当务之急,是赶快收拾人心,重塑合法性,这是为人民、国家和历史负责的正确做法。”

  这两篇文章,不约而同提到了同一篇评论——1948年11月4日,南京《中央日报》发表的社论《赶快收拾人心》,社论说,“老百姓在这样痛苦的时分,安慰在哪里呢?希望又在哪里呢?享有特权的人享有特权如故,人民莫可奈……国事弄成这个样子,老百姓人人装着一肚子闷气,我们该将怎么做呢……”次日,这篇评论被《大公报》转载,风靡全国。次年,国民党退到台湾。

  《赶快收拾人心》,应该算是殷海光的成名之作。写这篇评论时,殷海光29岁。之前,他于1938年入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1942年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1946年殷海光获聘为中央日报主笔,同时担任金陵大学讲师,讲授“哲学与逻辑”课程。

  由于这种逻辑层面的专业功底,假如殷海光在世,他看到“殷海光是如何写评论的”这样的题目,会忍不住抛出一系列问题,殷海光写的评论,是什么时期的评论?1949年前为《中央日报》写的评论,还是1949年赴台后为《自由中国》撰写的评论?不同时期的评论,不同篇目的评论,会有不同的写作思路和落笔方法,如何探讨具体写法?这就是典型的“殷氏风格”,率真坦诚,追求自由,讲究逻辑。

  事实的确如此,殷海光的成熟评论,大多见于《自由中国》,如《言论自由的认识及其基本条件》、《独裁怕自由》、《不要怕民主》、《是什么,就说什么》等。

  尤其“是什么,就说什么”,被殷海光视为立言的基准,甚至是“极权与民主的分水岭,科学与玄学的大界线”。

  大道至简,大快人心,践行尤难。在当时国民党对言论思想禁制的黑暗时期,殷海光的评论尤为难得。1960年,《自由中国》第23卷第5期刊发殷海光执笔的社论《大江东流挡不住!》,轰动一时。从政治判断上看,堪与其12年前的《赶快收拾人心》相媲美。

  应该说,在历来写评论的作者队列中,殷海光是最接近专业评论写作的,在撰写评论、书评、社论的同时,他有不少经典的篇目致力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考,如《从有颜色的思想到无颜色的思想》、《正确思想的标准》、《怎样判别是非》、《论认知的独立》、《逻辑究竟是什么》等。

  在殷海光生活的台湾时期,他是以自由斗士的形象出现的,从认识论层面看,他追求的不过是一些基本的常识能够得到实现。在他看来,在这个公共的世界里,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在怎样保持各人之有益于己而无害于人的选择、信仰、情感和价值观念等前提之下,企求一个大家共同交通及基本生活的层界。而这,需要摈弃“有颜色的思想”,追求“无颜色的思想”。所谓“无颜色的思想”,是一种“纯认知的思想”,不能是诉诸情感,不能是诉诸成见,不能是诉诸权威,不能是诉诸巨棒。

  不止于此,殷海光追求的乃是致力于一种“科学的致知模态”:不故意求同,不故意求异,不存心非古,不存心尊古,不存心薄今,不存心厚今,不以言为己出而重之,不以言为异己所出而轻之。

  简单说,就是“是什么,就说什么”的正确思想。何为“正确思想的标准”?殷海光的答案是“经验与逻辑”,“有而且只有把握着经验与逻辑的技术,我们才能在繁复中把握着简单。我们能有这样的把握,才能从事正确的思想。有而且只有正确的思想家才可能是没有任何颜色的思想家。没有颜色的思想,是澄清这个混乱时代所真正需要的思想”。

  根据这个标准,他又罗列出七种谬误,比如诉诸群众、诉诸权威、诉诸暴力、诉诸怜惜、人身攻击、以自我为中心和过分简单。

  学者熊培云曾说,错过胡适,中国错过了一百年。其实,我们错过了殷海光,将远不止错过一百年,他留给我们的财富,远没有被足够重视。

  (作者为凤凰网资讯中心副总监、评论主编)

  来源:青年记者20153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3月上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