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8日 星期三

对新闻炒作现象的思考

2014-09-12 19:47:11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孙昕

摘要:

  ● 孙 昕

  时下,新闻炒作已呈泛滥之势,应如何看待这一新闻现象?如何净化媒体发展环境,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新闻炒作不是新闻策划

  新闻炒作是新闻媒体有意通过与事实的新闻价值不相称的报道规模,对某些人和事所作的渲染式的报道。

  在现实中,新闻炒作常常会被冠以“新闻策划”之名,这是因为两者的确有相似之处:都具有新闻性、主动性、创新性;都是新近发生的,报道者积极主动的、为达到某种目的进行的谋划。两者有交集,但更有着明显的区别:

  新闻策划是一种新闻传播的方式,是新闻媒体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前提下,对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分析、构思、谋划,以达到一定报道目标、实现预期传播效果的过程。新闻策划以新闻事实为报道依据,要求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可信性。新闻炒作是对新闻事实的局部或某些细节做夸张性的渲染,甚至以主观想象来描述情节,以“局部事实”来代替“新闻事实”,往往只顾及自己的预想性活动。

  新闻策划要求遵循新闻传播规律,追求新闻真实性原则,遵守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新闻炒作为了追求报道的轰动效应,获取利益,往往亵渎新闻职业道德,为新闻事件添枝加叶,甚至无中生有,制造假新闻。

  新闻策划要求做到报道内容与报道形式的统一。新闻炒作在报道方法、报道角度方面往往与报道客体本身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属性不相称,脱离了新闻报道客体的制约。

  在报道的社会效果方面,成功的新闻策划能让受众正确认识新闻事实的本质和全貌,并在事实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思考和判断。新闻炒作为了媒体自身的利益和短期效益,忽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的原则,主观制造或夸大新闻事实。新闻炒作带给受众的影响是不能正确把握事实的本质和全貌,最终会误导社会舆论,损害公众利益。

  所以说,新闻炒作不是新闻策划,而是新闻策划的一种夸张和变形,是新闻传播者违背新闻传播规律对新闻报道活动进行的一种过度的谋划和设计。

  

  新闻炒作多与利益相联系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说过:新闻炒作的第一个目的,也就是最直接的目的是“引起轰动”, 而最终的目的是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

  媒体所进行的新闻炒作,大多是和经济利益相关联的。通过新闻炒作,被炒作对象受到关注,非新闻 “炒”成了新闻,一般新闻“炒”成了热点新闻,从而造成轰动效应,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企业通过新闻炒作,可以扩大知名度,获取商业利润;媒体通过新闻炒作,可以赢得更大的阅读量和发行量;个人通过新闻炒作,可以提升自己的身价和知名度,甚至“一夜成名”。

  

  新闻炒作会导致伦理道德失范

  新闻炒作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带来的后果也是严重的。过度的新闻炒作,使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度下降,导致信任危机。新闻炒作的过度煽情化、夸张化,会使公众反感,而虚假新闻、有偿新闻,更会使大众对媒体不再信任。

  新闻炒作可以吸引受众注意力,从而扩大发行量、提高收视率或点击率,但也能使低俗的东西恶性流传,使伦理道德失范严重。有些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和传播规律而触碰“道德边界”,刻意对一些低俗的、反传统反道德的事件反复炒作,使人们变得小心翼翼,再遇到类似事情,便心生畏惧,不肯轻易出手。

  

  对过度新闻炒作应该纠偏

  首先,媒体应加强自律

  严把内容观,用好话语权,加强社会责任感,多采访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信息,注重新闻质量,对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助长社会不良风气的新闻信息要坚决舍弃。加强对受众主流文化的引导,提升社会大众的审美品位。

  其次,政府应加强对新闻信息传播的监管

  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建立起对炒作方的惩罚机制。设置媒体监管部门,加强新闻管理,加强执法,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

  再次,公众要加强对媒体的监督和批评

  公众具有知情权和媒体接近权,有权利了解新闻媒体的运作程序。对于媒体违背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的行为,公众可以通过电话、网络、信件等多种方式对媒体表达意见,提出批评。

  最后,要追求公众利益和媒体利益的双赢

  在公众利益和媒体利益之间把握一个平衡点,对新闻炒作进行引导,使其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又能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扩大媒体的市场占有率。

  (作者单位:联合日报社)

  来源:青年记者20148月下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