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跳出“单一目标导向思维”

2023-08-21 08:48:00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曹 林

摘要:创造很多时候是在质疑流行、目标和权威的边界上发生的。

  人工智能研究专家肯尼斯·斯坦利在一次题为《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的演讲中说:“我们研究人工智能的时候,发现了一个人类根本性缺陷。即‘单一的目标导向思维会阻碍创造力和创新’,这对社会而言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人类在人工智能或机器学习领域的许多基准文化可能已落入歧途。算法的强大力量,并不在于当你真正建立一个目标时,它们做事情的能力;而在于,当你没有设定目标的时候,它们做事情的能力。”

  斯坦利这一判断涉及的是创造性思维问题,也就是从0到1的创造性发现能力,“单一目标导向”这一人性思维局限,对计划的执着爱好,结构性地形成了对创造的阻滞。这个洞见,科学家施一公也谈到过,他指出,从0到1的突破是不可预测的。他举了自己的一个创造性研究,是给本科生上课的时候突然出现的灵感,那是他这辈子不可思议的突发奇想之一。回顾一下科学史,很多著名的成果都是意外发现:青霉素是杂乱工作空间的意外副产品;烟雾探测器是在捕捉毒气时意外记录了香烟中的烟雾;药剂师试验化学品时不小心将涂有氯酸钾和硫化锑混合物的棍子刮到了他的炉膛上燃烧起来,发明了火柴。

  不是说计划和目标没有用,而是要意识到“单一计划和目标”本身的局限,保持对计划和目标外事物的敏锐洞察和自由探索。创造性人格需要一种对流行、惯例、大众、计划、目标、传统、权威、熟悉的强大的抗拒力,创造很多时候正是在质疑流行、目标和权威的边界上发生的。萧伯纳说,一个理智的人会让自己去适应这个世界,而一个不理智的人则会坚持尝试让这个世界去适应他。适者生存,是普通的生活,而创造性人格,内心会有一种强大的“拒绝适应”的个性固执,坚持让外在的世界适应自己的个性视角。他们常常被认为跟大众格格不入,正是这种“不入”,包含着一种突破和创造。

  不只是科学革命需要这种创造创新的动力,写作也是如此,看问题有不同的角度,写作有深度的观察,言人之未言,也存在着从0到1的突破障碍。观点的构思,角度的发掘,很多时候不能“按部就班推理”,需要在充分的思维风暴、批判性思考中让灵感乍现,推动“奇想”涌流。构思阶段,需要那种掌握充分信息后的“胡思乱想”,避免被“单一的目标导向”思维所支配。如果一开始就给自己画了一个圈子,在某个问题框架中思考一条新闻,就不会有创造性的认知。逆向思维之所以难得,是因为它违反了那种熟悉感和舒适感,常人就是生活在熟悉感和舒适感中,没有对熟悉舒适的抗拒!

  人类总是无法脱离他们通常熟悉的环境来理解事物,当进入那个“熟悉的框架”,思维就跳不出来了。所以,陌生化能力是创造性思维所需要的一种关键思维。我们经常说焦虑,好像很熟悉,但真的很熟悉吗?焦虑跟恐惧有什么区别?陌生化之后去思考,可能就会有深度的发现:恐惧是指向某种特定的东西,而焦虑呢,则出现于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交叉点,可能性总是无限的,但现实总是有限的。当可能性转向现实性之际,无限性在有限性面前迅速收缩。这种转变在人的经验中激发起矛盾的情感,就是挥之不去的焦虑(克尔凯郭尔)。人文社科的创造性认知,无不与将熟视无睹的日常陌生化、跳出熟悉重新发现日常有关。

  尼采说,我们的眼睛就是我们的监狱,目光所及之处,就是监狱的围墙。被“熟悉”支配的思考,是坐井观天、自我内卷的重复思考,创造性思考,需要与未知和陌生遇见。单一目标能给人带来路标似的安全感,而创造性的写作和研究需要探索未知的“危险的愉悦”“冒险的拓荒”“无用的思考”。无用而有大用,突发奇想,灵光一闪,是充分储备思考的结果。

  考斯特勒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根本特征在于一种双重联想,即把原先无关的两种结构综合在一起的心理过程。与未知相遇,与过去没有想到过的东西相遇,把相去甚远的想法放在一起思考,这对于今天被关在过滤泡、回音壁、信息茧房中接受同质信息轰炸的人们来说,是尤其重要的思维。

  (作者为知名媒体人)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3年第15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曹林.跳出“单一目标导向思维”[J].青年记者,2023(15):112.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