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三问主持人

2023-08-21 08:48:58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时统宇

摘要:传统媒体需要发展的大智慧,而不是苟且的小聪明。

  不久前,中国电视艺委会召开优化“金声奖”评奖工作调研会。我在会上的发言主要针对会议的第一个议题:当前播音主持行业发展和管理面临哪些问题?

  一是,当广电行业已经沦为特困行业时,主持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哪里?

  传统媒体跳水式、断崖式地沦为特困行业,更是让主持人这个行业雪上加霜。前段时间,某省会台一位主持人的离职告别在朋友圈疯传——为了一星期一分钟的录制,多年不敢休年假,堪称另类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实际上,这样的“新闻”真算不上新闻。平心而论,你曾经“脸儿熟”的主持人有多少很长时间没见了?他们还在岗吗?他们的节目还在吗?没有节目可做,是主持人最大的不安全、不获得、不幸福。主持人的困境和慌乱,是行业困境和慌乱最真实、最形象的写照。

  因此,主持人的队伍建设,一是要有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二是困难时期的中国广电急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正面典型,急需“不抛弃也不放弃”的坚守者,急需电视剧《漫长的季节》蕴含的那种“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往前看,别回头”的导向和氛围。

  二是,从新闻娱乐化到新闻抖音化,网红、带货、流量是不是主持人的新赛道?

  主流媒体的主持人追求网红、热衷带货、向往流量,怎么看都觉得别扭。流量面前论成败、论英雄,说轻了是自废武功,说重点儿是自取灭亡。新闻节目的主持人不应将精力用于直播带货,而要有拥抱现实的热情,探寻真相的信仰,关注底层的情怀,引领风尚的能力。主流媒体的主持人要有能说大事、敢说大事、会说大事的看家本领,而不是店小二式的点头哈腰赔笑脸。

  我再次强调这样的判断:当“网红记者”的颜值被过分夸大时,这是网红,不是记者;当“网红记者”比照流量明星时,这是网红,不是记者;当“塌房”类的“网红词”用来形容“网红记者”时,这是网红,不是记者。记者不是靠脸吃饭的行业,主持人也不是。主流媒体不是“自媒体”,放下身架不等于降低档次,新闻娱乐化的旁门左道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

  就宏观而论,中国真正的强大不在于电商,不在于网红,而应该在科技。就微观而言,传统媒体的再展雄风仍然在于从业者脚力的跋涉,眼力的敏锐,脑力的清醒,笔力的关怀。一句话,传统媒体需要发展的大智慧,而不是苟且的小聪明。

  三是,AI主持人是媒介融合的标配吗?

  我对“东方媛”“苏小妹”“粤小满”之类的AI主持人的地位和作用,持谨慎怀疑的态度。至于把AI主持人看成媒介融合的标配,那更是想多了。原因很简单:它们不是人。有血有肉的大活人与无血无肉的机器人,本质上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完全没必要混为一谈。仅从这个意义上说,实在没有必要对AI主持人过分关注。

  优秀的主持人是有人格魅力和人性光芒的。主持人大赛的故事不仅仅是参赛选手的故事,还有已经功成名就的知名主持人的故事。我曾出任过两届央视主持人大赛的评委,2007年第五届央视主持人大赛期间,这样一件发生在评委休息室的小事让我记忆深刻:央视的主持人张越抽烟时拿出了一个随身携带的很精巧的烟灰盒。都说文明的标志之一就是出门在外除了脚印什么都不留下,张越显然做得最到位,她连烟灰都没留下。

  很多年以后我又见到了张越,还是那个烟灰盒。那一刻,伟人的名言言犹在耳:“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所以,如果二次元虚拟主播类的东西又一次引起你的注意时,你就当是在马路边听到了“请注意,倒车”。仅此而已。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3年第15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时统宇.三问主持人[J],2023(15):109.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