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8日 星期三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综艺节目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路径思考

2023-09-05 11:22:25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华树凯

摘要:综艺节目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

  综艺节目是综合多种艺术形态并带有娱乐属性的视听节目。综艺节目的现象级传播能力拓展了艺术表达的综合维度,让艺术传播跨越时间与空间,在新技术的加持下更是融合了虚拟与现实,实现了艺术传播的跨界与破圈。综艺是艺术化记录时代的方式,本质是以时兴的艺术形态讲好当下故事,以满足新时代受众的审美需求,推动艺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这为综艺节目讲好中国故事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被激发。

  综艺节目讲好中国故事的活水源泉:文化经典和时代课题

  (一)通晓古今之变,融汇中外之长

  讲好中国故事,要寻守活水源泉,首要之义便是寻根传统,活化经典。五千年的文明演变沉淀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史诗,由此构成文艺创作的宝藏资源与活水源泉。面对如此雄厚之基,文艺创作要坚守“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古”的创作旨归,敬畏传统而又不拘泥于传统,承认文化的历史延续性和地域交融性,在浩瀚的历史素材中披沙拣金,挑选出具有创新潜力、契合时代航向、贴合国际语境的传统文化因子,在多国文化的激荡中追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实现“通古今之变,融中外之长”,在锻造经典中讲好中国故事。

  综观我国近年来影响力较大的综艺节目,不难发现,这些优秀节目都有“文化坚守与文化创新”的意识。如河南卫视的《洛神水赋》将中国古画与现代舞相交融,并赋予水下之舞的创意,在古今对话中实现文化的守正创新;《只此青绿》通过含蓄隽永的舞姿,不仅传达了“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汇山河”的传统民族气概,更生动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当代生态理念。《舞千年》《只此青绿》等作品把蕴含中国元素、符合世界审美潮流和中华审美风范的文艺创新内容呈现给全世界。这些成功的文艺实践都是立足传统、高瞻全球、融合创新三者有机统一的例证。

  (二)沉潜平凡生活,洞见时代传奇

  讲好中国故事,要寻守源泉,离不开对时代之变的深刻体悟。类型多元的综艺节目选材是受众艺术需要和社会现状相互融合的结果。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融入时代元素,从某一社会角色的微观视角出发,见微知著,才能实现与受众的情感共鸣并获得认同。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时代日新月异,只有独具时代慧眼,才能讲出贴近前沿、生动引人的中国故事。这不仅要求创作者提高艺术敏锐力、捕捉时代之变、刻画时代变革;更要求创作者独具人文关怀能力,细腻沉潜时代中的人民点滴,描摹现实人生,从平凡生活中凝练时代故事。这也是综艺节目创作所应遵循的。如《忘不了餐厅》系列综艺节目聚焦老年群体,呈现了这一群体生活中的无助,引发整个社会的关注;又如《令人心动的offer》系列综艺节目,表面上是“大学生成长记”,实际上却关注到了青年群体初入职场的困惑与无助,具有深刻的现实价值。

  综艺节目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意象性转译和技术性融合

  (一)强化民族符号的标识度

  讲好中国故事,要注意表达形式的锐意创新,强化民族符号在作品中的标识度,实现中国故事的意象性转译。正如詹姆斯·凯瑞所言,我们通过符号创造世界,并居住在这个被创造的世界中[2],他认为,人们通过建立各种各样的符号系统,来创造、表达、传递关于社会的了解和对生活的态度。西方美学精神表现出注重逻辑、注重实证的特征,中国传统美学则承继了《周易》中“立象以尽意”的美学观点与思想,以自由精神的获得、情感意趣的体悟为追求,体现为立象尽意、物我同化的民族式审美意识。[3]

  马克思指出,“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4]。民族符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凝练性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意蕴性隐喻,无形的民族文化体悟需要建立在意象性的想象之上,并注入明确的社会形象之中,以阐释当下的社会认知。因此,在文艺作品中强化民族符号的标识度,不断彰显民族符号的地位与分量,是综艺节目讲好中国故事的题中应有之义。

  例如,在“中国节日”(《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系列中,“节日”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文化符号与视觉符号出现,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景观与色彩都成为其关注的重要内容。不仅如此,节目还通过视觉呈现,表达、传承传统价值取向中的忠义、勇猛、仁厚和孝道等,于细微之处筑牢讲好中国故事之基;《唐宫夜宴》通过一个个视觉场景的搭建,把唐代侍女们的舞蹈游戏活动,与贾湖古笛、妇好鸮尊、莲鹤方壶相融合,通过民族符号的融合讲述中国传统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二)传统技法与新技术的交合

  讲好中国故事,要注意表达形式的创新变革,将传统文艺创作技法与新技术融合互嵌,提升节目的雅致意味,实现中国故事的雅致表达。

  目前,综艺行业市场大量应用了虚实结合的相关技术模式化创新制作节目。AR、VR、脑机接口等交互技术的发展,不断提升综艺节目的沉浸感;5G、云计算技术支持大规模用户同时在线;区块链、AI技术降低了内容创作门槛,提高了用户参与感。“传媒 + 虚拟现实”开辟了综艺节目融媒体新的发展空间,助力文娱行业综艺节目的全面转型升级。[5]

  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1网络春晚为例,该节目中运用虚拟技术、3D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元宇宙技术,这些迭代进化的技术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技术利剑。节目中,传统技法与前沿技术相结合,达到了讲好中国故事的事半功倍之效。

  舞蹈创新类综艺节目《舞千年》具有明显的中国式典雅之风格。《舞千年》的视觉呈现具有中国传统画作的特质——传统绘画创作讲究留白技法,即以实景启发虚境,以有限体悟永恒,抵达虚实相生、空灵浩渺的艺术境界;中国绘画创作还讲究散点透视法则,表现艺术家“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式的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流露一种气韵生动的自由与道意。“最美的夜”Bilibili晚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1网络春晚、《舞千年》等综艺作品,都将留白之道与散点构图巧妙融合于VR技术、元宇宙技术中,借助技术具身沉浸的媒介优点,使受众在“全景观照、视点游转、无往不复”的意境中观照文艺作品,实现“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式的拟真体验,切身体会来自传统美学的魅力,从而强化了中国故事的传播效果。

  综艺节目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前瞻:国家形象和命运共同体

  国际传播是发生在具有不同背景的两个或更多国家之间的、依托大众媒介进行的传播。过去几十年,国际传播中的信息流量涉及国际社会的所有领域。信息流量本身之所以能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根本原因在于国际流量的大小、信息流动之内涵和流动方向都已切实影响到每个民族、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国际形象。[6]

  (一)故事先行的自我叙述

  要在国际舞台中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国家形象,首要之道便在于在独立叙述的基础上,摒弃说教,故事先行,实现主流价值观的“软着陆”。我国国际传播实践多受制于西方平台,常常陷入他者叙事的文化偏见中,传播效果收效甚微。伴随着媒介融合加快、UGC模式不断发展,这种局面得到改善。我国文艺创作者要借助技术变革的契机,搭建自主平台,增强传播能力,激活内容生产,实现自我话语的真实表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中国故事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要寻找理解事物的相似叙述视角、放大共情共鸣的叙述特写,结合国际化通用的技术手段,用自信的语态将受众陌生的故事转化为熟悉的视听经验。如西瓜视频的《冲呀,蓝朋友》以现实主义的情怀聚焦民生题材、关注百姓生活,运用艺术手段,提炼、加工、锻造为优秀的综艺节目,从而以质朴的关怀、感染人的力量实现了主流价值观的传递,在世界受众面前展现了有温度的中国形象。

  (二)共商共建的合述格局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综艺节目肩负的使命。中华文明自古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7]。

  要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文艺创作者要具备全球视野、开通反馈渠道,集百家之所言,搭建共商共建的合述格局,从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要着力让现代艺术形式和传统文艺作品建立“情绪通感”,打通跨文化理解体系中的艺术共情,借助艺术的“无国界”特性,实现综艺节目的跨文化传播,更真实、更开放、更中立地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风貌。

  《登场了!洛阳》《指尖上的非遗》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观视野,将本土文化与全球视野相关联,关注“人类文明”与“文化遗产”问题。《登场了!洛阳》《指尖上的非遗》等综艺节目不仅讲述了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国故事,还讲述了全世界人民乐于接受的中国故事。上述节目在独立叙述的基础之上,疏通、接受与转化海内外公众对中国故事的理解,在共商共建的动态交互中,传递中国的大国担当、大国气派、大国格局,从而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上,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综艺节目讲好中国故事的“国潮”思维

  国潮,本质上是文化自信潮。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下,“国潮”的概念不但在服装品牌和日常消费品牌中迅速崛起,更在文化娱乐等领域影响力大增。在文化层面,年轻人群对于“国潮”的认同感在逐步加深。随着中国本土流行文化的崛起,国产电影以及相声、曲艺等传统艺术受到当代年轻人的追捧,青年尊重文化的思维与传统文化的新时尚转化思维不断碰撞。

  (一)讲好中国故事的“国潮”技术之维

  “国潮”并不是简单复制,而是用当代审美、技术、气息更好地“再现”古典传统文化,进行根植于本土文化的“颠覆式创新”。“国潮”的兴起得益于传播技术的高速发展,将传统经典的文化内核嵌入新媒体视听影像传播技术手段中,创新视听体验,打破时空界限,以当代审美延续传统文化精神。

  以“国潮”破圈创新,要以中华文化的思想价值、审美精神为引领。2021年河南卫视春节联欢晚会上,舞蹈《唐宫夜宴》不仅呈现了优美的舞姿和接地气的场景,还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叠加了诸多历史文物的影像,实现了现实和虚拟的交织、情感和文化的交融,在美术、造型、置景等方面也呈现了国风范儿,收获了众多好评。

  (二)讲好中国故事的“国潮”美学之维

  “国潮”文化根植于中国式审美,其成功“破圈”重塑了国潮美学话语权。《唐宫夜宴》《龙门金刚》《只此青绿》等原本很小众的舞蹈作品,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都是借力“国潮”实现的破圈之作。这些“破圈”节目,促进了融媒体、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舞蹈的“破圈”跨界,也带动了中国古典舞热。近几年,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成功“破圈”,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传统乐舞文化的复苏与“重写”,通过传统乐舞的叙事转换策略,推动我国传统乐舞文化的传承与新生。[8]

  中国传统美学观念给予了“国潮”节目“破圈”的支持,“破圈”之作依托的基本都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杰作。如《洛神水赋》依托于顾恺的《洛神赋图》,《龙门金刚》依托于龙门奉先寺雕塑,《唐宫夜宴》依托于张萱的《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节目将其转化为舞蹈艺术。这些作品将绘画或者雕塑中的人物活化,赋予静态的造型艺术以活跃的动感和生命,实现了从空间艺术向时间艺术的转化。这种转化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在乐舞与书画之间所具有的天然的互通性。

  (三)讲好中国故事的“国潮”之思

  如今,不少博物馆、美术馆与跨行业品牌合作开发各种联名文创商品,让文化艺术走进大众;与此同时,老字号品牌也借传统文化不断创新。传统中国元素“碰撞”现代商品,催生“国潮”文创热。然而,一些现象级潮牌做工粗制滥造,只在包装上主打国风元素和国货情怀;一些爆款产品过度营销,与真正的历史意蕴和文化味道相去甚远。在文艺节目中,目前的“国潮”热创新多停留在表层符号形式,要警惕对传统资源的滥用和随意挪用。倘若把“国潮”当噱头,用文化做外壳,只堆砌元素符号不深耕核心价值,再热闹的潮流也难以为继。所以,要在理解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前提下,重视外在表演形式,更强调内在叙事逻辑,不断突破“国潮”现有的表层符号体系,做好传统文化内容方面的建设,努力促成全民文化素养、美育水平和思想境界的提升。

  结  语

  综艺节目对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有着重要的责任,是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传播手段。综艺节目创作者要坚持中国式审美,提升综艺节目的作品质量、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正向赋能文化艺术产业,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推动精神文明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63.

  [3]冷凇,刘旭.“新国风”综艺节目的叙事路径与美学特质[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12).

  [4]韩蒙.马克思思想变迁的社会主义线索[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193.

  [5]袁宏舟,苗伟山.虚拟现实综艺节目的现状与发展路径[J].青年记者,2023(4).

  [6]段鹏.声量竞赛与情绪制造:美式新闻生产的“故事模式”——以俄乌冲突为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

  [7]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EB/OL].(2022-7-15).https://www.gov.cn/xinwen/2022-07/15/content_5701203.htm.

  [8]黄健君.论文化类综艺节目中传统乐舞的叙事转换[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2).

  (作者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任播音员)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3年第13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华树凯.综艺节目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路径思考[J].青年记者,2023(13):42-44.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