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8日 星期三
首页>编读网来 > 正文

青年记者2011年7月上评刊

2011-08-31 10:48:57

来源:   作者:

摘要:

    1.本期的“刊首快语”又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好文章,《博客写得好,不愁没饭吃》,一看这则标题就很吸引读者的眼球,再看是詹国枢这位名记、名编的稿子,更要看看了。詹先生在新闻界是赫赫有名的,他的文章鲜活、生动,在各家媒体都留下了好名声,退下来也没有赋闲,博客写得那叫一个溜!他的心得体会也是“精辟”的。詹先生的文笔功底那是没得说,他的勤奋又使他如此多产,最可贵的是,他到如今还具有年轻时尚的心态和好学上进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效仿。“博客写得好,不愁没饭吃”,不在岗的老詹都像年轻人那样拼了命地写博客,足见博客的魅力所在。当然写的博客应该言之有物、有的放矢,让博友感觉有益、有悟、有用。联想到贵刊以前刊发的郝克远先生写的“业务好比什么都好”的名句,当记者的、当编辑的、当老总的,从现在起把采访、写稿、编稿、发稿的业务干好,把每天的博客写好,练出一手过硬的功夫,到什么时候,也不愁没饭吃!

    2.本期“前沿报告”——《我是谁》所引发的讨论很中肯,又很实际,贴近媒体的现实,又直击媒体出现的潮流时弊,产生编读的共鸣效应是必然的。媒体自身的评判、定位和运作目标,应该是明确的,摇摆不定、人云亦云、这山望着那山高,到头来只会落得个邯郸学步的下场。创新求变是应该有的,却不可盲目模仿,依样画葫芦。照抄照搬是最省力的,却也是最使受众反感、嗤之以鼻的。“变的是策略而不是定位”,足以看出许多有志者的冷静、执著和自信,“前沿报告”的讨论和引导功不可没。

    3.《为何离开媒体圈》让读者读后产生一种莫名的伤感和疑惑。为什么这么多的媒体人,而且是经过一段拼搏努力、取得相当业绩和成就的媒体人,纷纷离去?这其中有他们所说的苦恼、委屈、无奈和怨恨,也有媒体圈确实存在的缺陷、弊端和阴暗面,其实不论在哪个行业,这些东西都会程度不同地存在,不必特别地大惊小怪。这些离去的同仁含泪倾诉,应该引起业界老总的警觉和注意,针对自己的问题,对症下药,悄悄改掉和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让争相进来的新人不再想离去,让离去的“前辈”重新归队,这样的局面应该会出现的。

    4.杨晓白编辑、编译的稿件,给国内媒体以有益启示,路透社的新闻手册为应对危险和意外事件规定、设想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路径和方法,既是经验之谈,又是知识储备,如果提前有这样的培训和演练,真到遇上了事就会胸有成竹、不慌不乱、沉着应对、张弛有道,何乐而不为呢?“国际媒介”是个有用的栏目,读了学了是很有益处的。

    5.观其先生的专栏文章又说得鞭辟入里,他对人民日报看得很认真,分析得很有见地,很有水平。党报并不像某些人所说的空洞乏味、言之无物,许多好文章、好评论,读后受益匪浅。地方党报亦应学习中央党报的风格和本色。“媒体手里握的是铁锤、鲜花,还是痒痒挠,这是个问题”。要改变自己在受众中的形象,必须靠自己的文章和版面说话。


《青年记者》2011年7月上部分差错

P10二栏:生怕再漏(露)出一缕乡音和几许土气
P36一栏:经过连续不间断的(地)拼抢
P38一栏:于洁光发的一条微薄(博)
P38三栏:否则会遭忌(记)恨
P59二栏:却不期然地一窝(锅)端了出来
P73二栏:毛将附焉(毛将焉附)
P82二栏:公众战胜了金权(钱)
P83三栏:不像过去一些人说得(的)那样十分不堪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

特约评刊员李惠东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