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
首页>编读网来 > 正文

青年记者2011年12月上评刊

2012-02-09 16:49:06

来源:   作者:

摘要:

1.本期前沿报告——“张刚大篷车”组织得很有气势,很有特色,很有时代感和地方韵味,很抓读者眼球,这种巨磁引力,既有紧跟中央“走转改”部署的时尚动力,又有了“张刚大篷车”扎根基层,融入百姓的感人事迹和心得凝聚,当然还有“青年记者”编辑部的精心开掘,组稿、策划经营、提炼升华。记得我早前曾说到过,山东的新闻媒体人是非常优秀和执著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先进典型事迹的宝藏。《青年记者》过去在这方面总感到发掘和宣传不够,令人感到惋惜,现在大张旗鼓地总结和宣扬本地的优秀典型,这个路子没有错,关键在于看得准、做得好,让全国读者满意。

在“张刚大篷车”的报告中,总的读后感觉还不错,就是“领导肯定”一组文字似有不妥。《青年记者》应该根据本刊的宗旨和风格,在新闻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等方面大显身手,让作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领导肯定”一出来,很不利于学术研讨和争鸣的氛围,张刚的事迹有目共睹,老百姓有口皆碑,还用得着“领导肯定”吗?必要的话可设“链接”、小贴士。

2.“经历”栏目中郭爱凤作为优秀新闻的作者代表谈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抒发一下自己的从业情怀,无可非议。可是用她的大会发言稿应付版面,总觉得有些浪费了机会。大会发言稿经过几道关的审核和自己的小心谨慎,套话太多,口气不对,缺少亲历的现场感,与该“栏目”的要求和其他作者的风格不太对路,令人感到美中不足。

3.本期的新闻观察专栏又有不少好稿子,针对当下媒体中出现的焦点和暴露出的弊端,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语言活泼、直击要害,读后深受教益和启迪。《努力写出有新闻的新闻》、《视角转换与“走转改”》等稿件,深思熟虑后的远见卓识和具体实施细则,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学习、借鉴的作用非常明显,实用性很强。

4.“品牌传播道与器”的专栏,知识性、学术性较强,但文字却不是太乏味,如果真正沉下心来钻进去,认真读懂并不困难,结合自己的具体工作,运用一下“道器合一”的相关知识和法则,定会得到妙不可言的神奇效果。专家就是专家,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出的成果,闪现着璀璨夺目的光芒,“青年记者”教科书式的实用价值让人期待。

5.“专栏”的栏目文章一直以信息精当、内容精彩、语言精华著称,有些“专栏”的撰稿者,在现实舞台上或期刊读者中都有相当多的“粉丝”和受众。诚然,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有些作者要产生转换和调整,希望能保留那些特色鲜明、与众不同的人,对于个别思路和语言与“专栏”特色不相吻合的作者,最好是“劝退”,不要误了人家的时间,又对不起自己的读者。

6.本期稿件中有许多标题做得很出彩,如:《好的报道是一次成功的抵达》、《用人性的温暖感染读者》、《电视台想当小偷的“师傅”》、《努力写出有新闻的新闻》等,读了这些标题,就忍不住要去读正文,好标题的魅力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另外,本期有相当多的稿件都涉及到像“小悦悦”、“保安强奸商户妻子”、“老人跌倒不敢扶”等话题,这样的媒体焦点话题评说不是不可以,但连篇累牍没完没了,大家都拿此说事,在一期杂志中就显得过于雷同,特没劲,编辑该适当动一下剪刀了。

 

《青年记者》201112月上期部分差错 

P1:“着镣铐跳舞”                                 (戴)

P1:“在文山会海和杯换盏中”                       (推)

P38 一栏:“宜疏不堵”                             (宜)

P38 一栏:“手机下了传播流言”                     (留)

P40 三栏:“预民航飞往西宁的机票”                 (订)

P57 一栏:“某种不便为外人 道的难言之隐”            (漏“知”字)

P91 三栏:“还要审自己心头有多‘软’”             (查)

 

特约评刊员

李惠东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