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
首页>编读网来 > 正文

青年记者2012年2月上评刊

2012-03-22 15:54:42

来源:   作者:

摘要:

    1.乍看本期的“前沿报告”《我的2011,我的2012》这个题目,就是司空见惯的年终年初报刊应景式的应酬工作,似有些陈旧老套,俗不可耐,可是在《青年记者》牌号的影响和感召下,有那么多的报刊媒体同仁争相赐稿,将自己在2011年中的酸甜苦辣尽情倾诉,畅所欲言,唱自己的欢歌笑语,晒自己的情感财富,曝自己的逸闻趣事,传自己的真知灼见和经验体会,让读者产生一种温馨、亲切和家的感觉,同时亦看出作者们对《青年记者》的信任和垂青。当然,编辑们慧眼识珠,精心选稿和编排,把这个“俗材”经营得多姿多彩、妙趣横生、有滋有味,工夫下得着实让人佩服。借用一位作者的一段话:“办一份刊物,温暖每一个读者,最终可以温暖整个传媒界。感染读者,感动自己,收获的也是一串串感激”。这期报告主题中的“我的2012”涉及得比较少,这也难怪。记者们都不愿提前将自己的“诀窍”透露出来,以增强其“神秘”感,还有就是大家都对“2012 的印象有先入为主的歧视和反感,那么不说、少说也罢,将来做出一些事情来再说也不迟。

2.将张刚列入“传媒骄子”来报道、来宣传,是当之无愧的。张刚的事迹在李海燕的笔下又有丰富鲜活的展现,让读者再次受到感染和激励,张刚和媒体的同仁都是普通人,都说普通人的话,都食人间烟火,这样的典型会随着“走转改”活动的不断深入进行层出不穷的,善于培养、善于发现、善于挖掘新的典型,《青年记者》任重道远。

3.本期的“新闻观察”专栏的几篇稿子选题独特、语言犀利、针砭时弊、可读性强,王喜春先生的文章题材独辟蹊径、构思巧妙,读后给人留下思索和回味的空间,效果不错,“政策点击”给专业目标读者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含量,实用性比较强。

4.《青年记者》使用的图片相对较少,好像除了作者肖像照之外,其他照片稿有所控制,本期也是这样。“图文并重” 是媒体重点提倡和要求的,贵刊何不以身作则。试想,如果李海燕的稿子缺少了张刚那两幅现场照片,只是长达四个页码的文字堆砌,尽管内容很精彩,事迹很感人,但吸引读者眼球的效果和成色却会大打折扣,阅读亦会产生疲劳。编辑在稿子约邀时应该提出相应要求,除了提供作者肖像照之外,也应提供与文稿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新闻照片,以便选用。

本期的文字差错仍旧很少,编校比较仔细,我看到的有以下几处:

P24 三栏:“人人可监控,人人被督                  (察)

P33 三栏:“实验中学学生陈心里……”                (朕)

P41 一栏:“这么冷的天气为什么不帽子”              (戴)

P88 一栏:“苏娟” 二栏“苏娟”           (用字不统一)

以上意见,谨供参考

本刊特约评刊员 李惠东

2012.2.25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