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
首页>编读网来 > 正文

青年记者2012年5月上评刊

2012-07-12 16:02:13

来源:   作者:

摘要:

1.本期前沿报告就“记者职务权利保障”展开研讨非常适时,记者因采访事宜被打,前些年曾多次出现,一时成为舆论热点,记者竟成为弱势群体。近期打记者的事又接二连三,到底是怎么回事?记者的职务权利其实大家都非常明白。专家学者讲得也很系统,很清楚,你让打记者的人站出来说说,他也知道是自己的不对,可总有记者被打,维护记者的权利,切实保障记者的权利和人身安全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个别记者在采访中采取的一些令人无法容忍、难以接受的做法也是应该注意改一改的。采访的艺术和技巧、采访的真功夫在许多功成名就的老记者、老前辈身上处处闪现,这些宝贵财富应该学习、借鉴、不断挖掘才是。如果回过头来反思一件件被打记者的所作所为,相当多的记者由执着发展成“赖皮”,把当事人问急了,惹烦了,记者像“狗仔”一样贴身太紧了,便招致挨打。打人者肯定不对,但记者的教训和苦头也应该反思记取。这组稿件大都是专家学者在讲记者权利,如果特约一些记者现身说法,具体讲一讲挨打的经过,进行反思及讨论今后相应的对策,对社会、对舆论界和上级主管部门有什么要求和期望,这样会使报告内容更加充实,实用效果更佳。

2.《不尚清谈行胜于言》这篇专稿内容丰富生动,虽然是老师为自己的学生论文作序,但没有自吹自擂,还是讲清华的精神、清华的学风、清华的育人之道,李彬教授通过写“序言”,运用不很长的篇幅给读者上了一堂精彩的新闻史、新闻学、新闻人、新闻事业的综合课,读毕思绪万千,受益匪浅。立志祖国新闻事业的人都想多读读《农民中国》,都想去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亲耳听听李教授的课。

3.李锦先生早年就大名鼎鼎,功成名就,成名之作颇多。当了领导仍然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快退休了又勇挑重担,激流勇进,笔耕不辍,精神可贵,实乃业界楷模。传媒骄子不光是历界“双奖”获得者,像李锦先生这样的老黄牛亦当之无愧。李锦先生不是山东人,但他为山东人民做了那么多大事、好事、实事,让读者感到他是那么可亲、可敬。《青年记者》应该在类似李锦、张刚、陈中华这样的本土典型上深度挖掘,多下工夫。

4.再次被观其先生的专栏文章所吸引并由此产生联想,一个写专栏评论的,没有在自己的文章中多费笔墨,却大段引用两位大家的著名论断,并建议读者去读原著,想必观其先生对两篇名著多次精读,心领神会,他的文章之所以精彩,精辟,引人深思,引人入胜,这与他的善于读书是分不开的,他认为应该去读的书,我们不妨找来读一读吧。我们经常看到许多文件、重要文章中都有“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但是有谁真正抽出时间去翻一翻、读一读这些大部头的原著?许多领导人的办公地点都放着一面墙似的大书橱,那里的马列原著整整齐齐摆放着,有时间去读吗?观其先生的推荐和提倡很有现实意义,如果我们从两篇文章中读到甜头,不妨将自己的读书计划和名单再开列一下,再多读几本。 

本期的文中差错仍旧很少,版面相当干净,读来很顺畅,只有这样几处差错:

P36 三栏:“途此间华容道”                   (经)

P43 一栏:“引用这三个标准来对照考察自     (己)

P43二栏:“李锦却不以为                    (意)

P85一栏:“汝有‘中国汽’之称……”          (州)

P86一栏:“一股票”“一普通的股票”        (只)

P88二栏:“风吹战鼓擂这个世纪谁怕谁”        (东)

以上意见谨供参考。

特约评刊员李惠东

2012.5.28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