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0日 星期五
首页>经营方略 > 正文

把“项目管理”引入图书出版

2014-03-10 15:48:48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王琳

摘要:——以外研社《季羡林全集》出版项目为例

  ● 王  琳
  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就是项目的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那么,如何在图书出版中引入项目管理呢?本文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下简称外研社)的“《季羡林全集》出版项目”为例,探讨在传统图书出版中,如何进行项目管理,整合资源,提高出版效率。
  
  项目背景:独立核算,为项目操作提供条件
  《季羡林全集》的作者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一生致力于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在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上颇多建树,是我国学贯中西、声望卓著的大师。季老的学术研究范围甚广,这也对《季羡林全集》的编辑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运作这样的图书,对外研社来讲,是建社来的第一次。尽管当时外研社已对下属的各分社分别进行码洋和利润考核,但对这个特殊的项目,社里还是决定为它单独成立成本中心,进行独立核算,所有成本由总社承担。
  正是以上特殊背景,为《季羡林全集》项目能够成立项目组、引入项目管理的新方法提供了条件。正如项目管理大师哈罗德·科兹纳在《项目管理:计划、进度和控制的系统方法》中所说的:“项目是具有下列特征的一系列活动和任务:有一个在特定计划内要完成的具体目标;有确定的开始和结束日期;有经费限制;消耗人力和非人力资源;多职能(如横跨几条职能线)。” 按照这个定义,《季羡林全集》的出版已经能称为一个真正的项目了,可以按照项目的步骤推进。
  
  项目启动阶段:考虑周全,不打无准备之仗
  项目启动是指在现有资源条件的限制下选择最佳项目,认识项目的收益,准备项目许可所需的文件。
  2007年年底,外研社开始做项目启动方面的工作,本来应该放在“项目执行”环节中的团队成员组建也提前到此时。项目组一方面开始积极寻找合适的团队成员,一方面着手搜集编辑出版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包括季老已出版的作品、手稿、照片、通信等等)。
  对项目组来说,团队成员不是由部门(或社)领导直接配备的,而是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特点挑选的。项目成员来自不同部门:编辑部、总编室、设计部、出版部、市场部、销售部。对《季羡林全集》项目来说,编辑流程是重中之重,所以组建的队伍跨越了“社”的界限(包括了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华书局、三联书店、《文艺研究》杂志等单位的人员),并分为三层:第一层,熟悉季老学术的学界专家;第二层,精通业务的出版社编审;第三层,年轻、有经验的编辑。
  准备《季羡林全集》的材料相对比较容易。因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曾出版了《季羡林文集》24卷,所以《全集》算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不过为避免疏漏,项目组还是拜访了当年编辑文集的专家学者(多为季老的学生),听取他们的建议。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们得到三点重要的收获:一是囿于条件,当年文集未收录季老的几篇学术文章,如常被学界提起的《吐火罗语与尼雅俗语——1979年8月29日在乌鲁木齐学术报告会上的报告》等;二是奠定季老在吐火罗文研究界地位的《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最早在德国出版,要找到德文版做对照才能保证其收录的准确性;三是季老的晚年学术专著《糖史》现存有手稿。在项目组的努力下,《吐火罗语与尼雅俗语》、《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及《糖史》手稿均找到了,这为《季羡林全集》学术部分的编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项目计划阶段:工作分解,保证计划的有效性
  项目计划包括:确定工作要求;确定工作质量和数量;确定所需资源;制定活动的时间计划;评估各种风险。
  在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后,项目组明确了《季羡林全集》的规模(30卷)及每卷的大体内容。根据“设计—编辑—市场—出版—销售”这一大概顺序设定了出版时间,及各个环节对时间的要求(比如根据市场人员的推广方案,应于2009年6月完成前6卷的编辑工作,并举行印刷开机仪式),然后按照这个出版时间,进行流程倒推,分解为详细的出版流程。
  我们使用的是ERP系统,在系统上,我们把每卷设为一个独立的WBS。WBS本来就是项目管理中常用的,它可以帮助项目团队确定和有效地管理项目的工作。因为它为每本书的出版做了详细的流程图,有时间明确的节点,让管理者一目了然。在做《全集》的第6卷“序跋”时,我们就充分体会到了WBS的好处。
  第6卷本拟收编作者1946~2008年间为各种书刊撰写的序跋类文章。在前期准备时,作为底本的是江西教育出版社版《季羡林文集》第13、14两卷(亦为序跋卷),以及2008年王树英编的《季羡林序跋集》。但在整理稿件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有新的序跋出现,其中又有不少是“孪生兄弟”,或是后来由序跋改为学术文章收入各学术卷中。如果延长对新篇目的收集和辨别时间,势必会影响后面的出版流程。于是我们及时调整WBS中的时间计划,把序跋分为两部分,1996年(《季羡林文集》的出版时间)前的序跋先审先发排,后面有大量新增序言的部分后审,且增加了编辑力量,派专人做文章整理和辨别工作。
  实践证明,及时调整计划,有利于确保项目的正常进行。《季羡林全集》第6卷最终收入了250余篇序跋,一些文章在各种书刊发表时,标题曾被修改,这次遵照作者的意见,均尽量恢复原题。有些同类文章因为和《季羡林全集》其他各卷的专题内容切合或是作者某专著的序跋,其具体文字另编入各卷,本卷则以“存目”标明。
  
  项目执行阶段:加强管理,随处体现对项目的把控
  项目执行包括为获取项目团队成员谈判;指导和管理工作;同团队成员一起工作从而帮助他们获得提高。
  在项目执行中,《季羡林全集》项目组主要从沟通管理、时间管理和质量管理这三个方面,组织和协调人力资源及其他资源,激励项目团队完成既定的工作计划,按时按质出版图书。
  沟通管理。除了电话和邮件外,《季羡林全集》项目组用的最多的沟通方式是团队会议。为提高会议的有效性,本项目对会议程序作了设定:1.做好充分的会前准备,细化会议议程及会议目的,提前发给项目组成员;2.控制会的时间,会议主持人制定出会议清单和步骤,在讨论中及时让成员的注意力回到问题中;3.征询每个项目成员的意见;4.主持人对问题做出决策,不含糊其词;5.对未达成一致意见或者需要进一步论证的问题,写入备忘,留待下一次会议(或在实际工作中)解决;6.形成会议记录,会后发给项目组成员;7.在下一次会议前,检查前一次的决议是否得到了执行;8.会议结束前提出团队下一步的工作,初步设定下一次会议的时间和地点;9.会议准时开始,准时结束;10.没有必要时,不坚持开例会。
  时间管理。我们常用的是时间管理表格。有两种基本的表格可用于项目成员进行时间管理:第一种表格是“应做事项表”,即把自己每天将要做的事列成清单,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哪些活动必须亲自去做,同时确定适当的优先级。把最优先考虑要做的活动填到第二种表格“日常工作日程表”中,根据情况确定这些活动的时间区域。
  质量管理。《季羡林全集》项目组为加强质量管理,制定了以下制度:1.设立稿件统筹人,负责对不同编辑编加的图书做最后的统稿;2.在编加前,即制定出“编加体例”,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修改,稿件统筹人即依此进行查缺补漏的工作;3.项目组中的设计人员下厂盯改护封印制质量、题目(硬壳烫金)烫印质量;4.项目组中的出版人员负责每册书的内文印刷质量和装订质量;5.样书经项目组负责人检查后,再成批量装订;6.图书出版后,即安排编辑对成书进行检查,记录发现的问题,在重印时及时修订。
  
  结  语
  从2007年年底启动到2010年9月最后一卷出版,《季羡林全集》项目历时3年多,在社领导的支持下,控制了成本(最终总成本约为350万元),利用社外力量提前完成(原计划2012年完成),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不能不归功于项目过程中所使用的项目管理的方法。
  
  (作者单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