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
首页>前沿报告 > 正文

草根新闻面临的观念辩驳与命运判决

2008-06-24 14:24:47

来源:   作者:

摘要:

  ●  本刊特约记者 仲志远

  草根新闻来自于民间。一般来说,多半都是来自于媒体机构专业记者之外的社会各个阶层,牵涉面相当广阔,但实际上也不能完全排除记者群体,因为记者的社会接触面毕竟要比一般人更为深广。谁都知道,记者的稿件会因为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禁忌而被删改或“枪毙”,官方渠道不能发表的稿件换之以另一种面目——草根新闻——出现也就在情理之中。开设一个博客并不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特别的恩准,此外,也有散落在各大网络论坛的帖子、个人之间来往的电子邮件、QQ以及MSN传阅的消息……所有这些,都极有可能成为草根新闻,或者草根新闻的消息源。草根新闻显然没有什么特别的发布场合,多半都是私下的见闻,自付成本的采集,然后见之于网络这一简单快捷而且公开的平台。
  草根新闻反映的多半是社会众生相,是区别于媒体机构的一种传播形态。草根新闻区别于传统新闻的唯一标志,就是把关人。草根新闻没有什么特别的把关,可以不必考虑宣传上的顾忌,或者说本来就是以打破禁忌为目的的一种行为。所以,草根新闻不仅以蓬勃之势抢占了传统新闻的阵地,而且还可能完全颠覆传统新闻从头到脚的宣传恶习。
  草根新闻就像它字面的意义那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根新闻有不少来自于纯粹草根阶层的爆料,寻求援助的网络帖子,业界诸多人士将博客新闻与评论、照片与视频等归为草根新闻;而以草根新闻为主的商业网站往往设有大量的博客专栏,倒是官方的新闻网站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博客这一容纳草根新闻的空间,即使有的话,也往往一片寥落,每则新闻后面并无多少评论的帖子跟进,反而是商业网站的新闻,后面的草根性评论蔚为壮观,人气旺盛,甚至火爆得生机盎然。语言摇曳多姿,幽默,鞭辟入里,而且恣肆汪洋,情色兼具,嬉笑怒骂,点评也活色生香,充分地呈现了草根性的迸发态势。
  草根新闻目前来说并无特别的管制措施。然而,一些貌似以正视听的观念辩驳,恰恰就透露出了某种生杀予夺的倾向。譬如在辨别公信力、采访权、监督权……的概念之时,草根新闻面临的命运判决并不亚于一场生死劫。即使是学院派的研究者,也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无形之中助长了这一气焰。

  公信力

  草根新闻的可信度只源于事实的存在与否。事实是草根新闻或传统新闻的生命。公信力这一顶大帽子似乎成了传统新闻的护身符,其实并非如此。传统新闻也是记者这一群体采集制作的,只要是人的所为就难免会有人为的谬误,假新闻成了一种社会现象,并不仅仅在于草根新闻,传统新闻也难辞其咎。尽管传统新闻一般都有两三层的把关者,但假新闻并未因此而根绝,所以传统新闻并没有特别的资格来训斥草根新闻的类似错谬,如果非要较真起来,那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出于公信力的考虑,草根新闻往往被推崇传统新闻的人不屑一顾,对此予以管制的愿望也非常强烈,草根新闻的“草根性”也往往因此被人斥之为与生俱来的“劣根性”,却不愿提及或者故意回避传统新闻因为宣传的考虑所屏蔽的社会真相。实际上,传统新闻倒是因为宣传需要或者意识形态导向等方面的考虑,反而损害了公信力。如果要保证公信力畅通无阻而且不受丝毫地干扰,那就只有放手让记者们报道,而不预设这样那样的立场。
  利用公信力来压制草根新闻,甚至以此提出一大堆管制的借口,最容易掩人耳目,传统新闻就是借着公信力的名义披上了道德外衣,避免了各种反击;而草根新闻因为自身源于乌合之众,本来的底气就不足,推崇传统新闻的人非要将损毁公信力的恶行一股脑儿地栽赃到草根新闻的头上,确实也无法反击。
  难道传统新闻远离人们的日常所需,价值取向就高到了天上?而草根新闻在网络中固然常常与非法、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比邻而居,难道其取向就低了不成?这些都不是“充分的”理由,只要草根新闻传递的仍然是最基本的事实,那么它的公信力就不能被有意地贬低,就像网络记者并不在哪方面就先天低于传统记者一样。

  采访权

  2000年,京沪两地的千龙新闻网(千龙网)和东方新闻网(东方网)面世之际,就被盛传它们获得了国务院新闻办特许的采访权。官方新闻网站因为有政府的认可,新闻网站就有了少量有采访证、记者证的网络记者。那时候千龙网自诩为网络媒体,因为有独立组建的采访队伍,记者也是以网络记者身份标榜自己的,似乎有意要与商业网站新浪、搜狐、网易作出区别。其他附属于传统媒体的新闻网站,诸如人民网、新华网,其记者是兼具传统记者与网络记者双重身份的。
  商业网站私下也开始组建自己的采访机构,追求原创性的内容以吸引网民们的眼球,但多半还是放在商业、娱乐等方面,譬如网易商业报道、网易娱乐特稿……这些方面国家并无明文规定。
  采访权实际上恰恰成了管制草根新闻的一种官方举动,只不过没有明说而已。尽管公民都有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但纸面上的规定与现实中的行为总是有着不小的距离。说博客记者或公民记者是草根记者,是草根新闻的创作者,这其实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安慰,至少目前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
  备受人们注意的新浪网,并不像网易那样明目张胆地组建自己的采访队伍,而是与传统媒体携手合作,互利双赢,各自谋求影响力的最大效应。这一点显然远远走在西方同类网站的前面,可以说,东西方在网络的探索上各自前行,中国对于网络的探索更为激进,中国的个人博客就曾经如火如荼,至今依然势头不减。不容置疑的现实是,全球已经有数亿人使用手机拍照,也完全有能力在事发现场拍摄出高质量的照片和录像。譬如当年的南亚海啸、伦敦地铁爆炸、卡特里娜飓风给新奥尔良带来灾难等事件,都充分展示了草根新闻的力量。

  监督权

  人们以前经常谈论舆论监督,总是寄希望于传统媒体。公民监督权上升到了组织性的监督之后就变了样,不是泥牛入海就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因而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监督总是相当虚妄。显而易见,传统媒体总有这样那样的苦衷,所以网络成为人们热议时事的唯一渊薮也就不足为怪。只要没有违反国家法律,匿名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成了网络的一大特点。
  网络主导的民主理念扩展到了每一个网民。互联网络引发了一个时代的理念变革,草根民主得到了伸展,每一个公民的监督权也因此勃然而起,不仅可以发发牢骚,监督政府的权力膨胀行径;还可以监督专司舆论监督的传统媒体中个别人的不当作为。网民的草根性监督也许比上级主管部门的条例更为有效。
  但是,草根阶层的话语权和监督权仍然是很有限的,他们只能就自己身边的所见所闻提供一点线索,充其量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仍然无法对国家某项制度的设计者,即所谓的精英阶层进行有效制衡,无法遏止他们在制定社会财富分配方案中带有的强烈“自私性”,亦即无法真正捍卫自己的切身利益,而且,即使这一点微弱的声音也许会被网络管理员删除。网络固然有平等议论的权利,但颇具草根意味的网民未必就能够获得最起码的尊重。
  当论及草根新闻监督社会的力度之时,或许可以有乐观的期许,但未必会有圆满的结果。即使出自决策者的内幕消息,也未必就会有多大的反响,因为只有失势者才有可能将其泄露出来。普通草民即使获得了事实的来龙去脉,也只有义愤填膺的念想而已。草根新闻究竟能够体现多大的公民监督权,仍然充满着未知数。借助于草根新闻,知情权或许可以获得大致的满足,但无法深入到决策与参与的层面。
  譬如“华南虎”事件持续延烧了大半年之久,至今依然无所触动,也丝毫未能掀动政府方面的立场。草根新闻的监督权,是一种难以兑现的奢侈,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管制

  公信力、采访权、监督权……诸多的学界讨论或官方界定,实际上成就了对草根新闻的一种管制。尽管这种管制是无形的,但其足以影响人的习惯成见。
  草根新闻天然的平等性,推演出种种优势与弊端,草根新闻本身并非完美无缺,而是新闻的表现形态所呈现出来的内涵,冲破了先前官方独占的话语权,也可能革除多年来的宣传陋习。
  借助于网络发布草根新闻已经易如反掌,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与社会普通人等共享话语权,新闻传播多少有了直抒社会之弊的渠道。网民用自己手中的笔、摄像手机和数码相机参与新闻的全方位呈现,有助于纠正现场报道的诸多屏蔽。而且,恰恰由于互联网上发布文字、照片的数量和速度前所未有地快捷,真相才不至于被人为地遮盖。
  从私密性到公共性,草根新闻及其评论与所谓的公共新闻并无二致,草根新闻只是颠覆了集意识形态、宣传、人为的禁忌等等于一身的把关人角色,并无其他无法跨越的界限。
  虽然主流媒体并不会因为草根新闻的涌现而失色,也不会因此而被挤垮,但是,所谓的主流媒体,其自诩的权威性或许已经受到了强劲的挑战。至少同一个事件就有了不同的版本,孰优孰劣网民自有判断。草根新闻因为参与者的水平,难免会良莠不齐,这也是常理之中的事,即使是专业记者也未必个个都是倚马可待的高手。
  毫无疑问,专业记者的禁忌要比博客记者或公民记者多得多,而且视野还不由自主地受到了自身报道范围的局限,专业记者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出发来关怀民生疾苦,而博客记者或公民记者则多半是从自身的利益角度来关注社会民生的走向以及政治变革的进程。草根新闻既没有这样那样的导向负荷,也没有过多的人为顾忌,具有完满的事实和痛快淋漓的评说。它的公信力除了来自事实,还有直率无忌的评论。实际上不用过多地辩解,事实已经足以打动网民或读者,而颇具个性的新闻叙事也没有了宣传色彩的侵蚀,因而更能够获得网民们的追捧。
  源自民间的草根新闻因为写作者数以亿计,而几乎无法予以管制,而且网络又具有自由开放的精神以及匿名发言的特性,只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管理者恐怕就无法对其吹毛求疵。所以,企图引导的愿望也往往会落空,企图将其纳入某种规范是一厢情愿的,管制可能是一种徒劳无功的愚蠢行动,就像手机的实名制一样议而难决。
  管制的成本也是一大现实难题。官方的新闻网站固然可以借助宣传纪律加以约束,而商业网站则不太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限制。所以,管制是多此一举,何况这是民间力量为自己发出呼吁的唯一途径。草根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等价值标准,只有由新闻的跟帖者或评说者相互纠正。其私人化操作固然会有一定的随意性,甚至故意挣脱新闻规范,而且还可能过于追求新奇或低俗以寻求社会的瞩目……这一切确实是网络时代新闻的民间狂欢,在网民的舆论市场中肆意碰撞,永远无法纳入传统新闻的范畴,也不可能被舆论一律的传统媒体招安,草根新闻自有草根的本色,网络时代就是如此。
  (作者曾任《资本市场》杂志主笔,著有《网络新闻学》、《管理治国》) 

 

  来源:青年记者2008年5月下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