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李云芳:政务新媒体,要多些“政务”少些“媒体”

2024-05-22 15:25:37

来源:“青年记者杂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李云芳

摘要:对于部分政务新媒体的“关停”,媒体需要点赞;对于部分网红政务新媒体的方向问题,媒体也应该介入批评建言。

  不少媒体跟踪报道了最近各地政务新媒体的“关停潮”现象。澎湃新闻总结了这次“关停潮”的三个背景:

  一是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重申2018年12月就成文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要求一个单位原则上在同一平台只开设一个政务新媒体账号,避免“一哄而上、一事一端、一单位一应用”。对功能相近、用户关注度和利用率低的政务新媒体要清理整合,确属无力维护的要坚决关停。

  二是落实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要求。2023年12月,国家网信办印发《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注册运营政务公众账号,要严格控制数量,加强信息更新。让政务新媒体排出形式主义的毒素,跑出速度,真正便民利民势在必行。

  三是因应机构改革的变化。政府机构改革后,一些部门有转隶并改等调整,一些政务新媒体也对应关停。

  笔者觉得,一个单位原则上在同一平台只开设一个政务新媒体账号的要求,算是非常宽松了。如今各类平台太多了,一个政务单位要多平台分发,这意味着可能要运营几十个账号。如果能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多账号自动分发还好,否则每个账号都需要人工逐一发布,那会耗费不少人力。一些单位不仅要求开机构号,还倡导员工开设个人号,像媒体一样搞成传播矩阵。

  各个部门的传播机构一般人比较少,在经济下行、要求“过紧日子”的背景下,还需要瘦身,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负责传播事务的人员超负荷工作,甚至出现一个人运营几十个账号的极端现象,其产出内容的质量可想而知。

  一些地方或者机构,为了让自家新媒体或平台账号增加下载量、快速增粉、保持活跃度,就通过行政指令要求辖区内或系统内各个部门、人员强制安装、关注账号、打卡排名,具体执行中还要“截图反馈”,这种“指标主义”“形式主义”的要求,给许多下属单位带来了工作范畴外的巨大负担。

  这种消耗基层大量精力的政务新媒体,通过行政指令来提升数据指标的政务新媒体,不会有长远的发展。因此,把这些“落后”“过时”“低质”的政务新媒体清理、关停,是件好事。

  此外,笔者观察到,不少政务新媒体,尤其是一些网红政务新媒体,在追求的方向上也值得商榷。

  因为工作原因,笔者经常接触在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宣传的人员,他们都会谈到如今做政务新媒体的压力,“为什么没有在××平台开号”“为什么别人粉丝那么多”“为什么别人的作品点击率、点赞量那么高”“为什么搞了这么久也没看到成效”……

  于是乎,很多政务部门为了做内容,花钱请人代运营政务新媒体,或者请专业公司制作花式内容。有搞短剧拍摄的,请人写作精致脚本、请专业演员出演;有搞特色MV的,请专门的广告公司来执行;有包装本单位靓仔靓妹,用高颜值、高情商来吸引眼球的;有的单位甚至还成立了影视中心,和相关主体联合拍电影……搞完这一切,还要购买平台的推荐位、流量广告来扩大传播。

  一番折腾下来,粉丝确实是涨了,流量确实是大了,关注度也提高了,但这应该是政务新媒体着力追求的目标吗?

  对于文旅部门以外的政务部门来说,政务新媒体要的不应该是流量、出位、花式,而应该是权威、透明、响应:有新政策新举措出台,配合发布详细清晰的解释阐述;发生了突发事件、重大舆情,及时公布情况、回应关切;舆论场上有各类猜测、传言,人们能够在政务新媒体上找到最权威的答案……

  但在实际运营中,有的政务新媒体平时各种内容发得很欢,各类花式创意层出不穷,流量热梗频频参与蹭边,但到自己单位有重大舆情需要发声回应时,却又埋头装鸵鸟一声不吭,任由网友在账号下面的追问、批评留言排成长龙。

  作为媒体人,笔者甚至觉得,政务新媒体有时还影响了信息的透明度。譬如,碰到重大新闻、重大舆情,记者去采访相关部门,往往会得到一句答复,“我们会公开发布,请关注我们的两微账号。”但最后发布的通报精简到极致,主体不明、事实不清、动机阙如,有时候还故意避重就轻。媒体想再追问了解公众关切的一些问题,得到的答案就一句话,“我们已经在账号上回应了,没有其他需要发布的了。”单向度的通报、自言自语式的发布,不是真正的透明,不是真正的公开。

  总之,对于部分政务新媒体的“关停”,媒体需要点赞;对于部分网红政务新媒体的方向问题,媒体也应该介入批评建言:政务新媒体,要多一些“政务”,少一些“媒体”。

  (作者为澎湃新闻副总编辑)

来源:“青年记者杂志”微信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