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传媒月榜 > 正文

青记每月盘点

2010-07-20 17:44:38

来源:   作者:

摘要:

  6月优异策划

  ☆《可怕的大学》,《新周刊》,2010年第12期
  简介:在今年高考之后,《新周刊》推出这期极具批判力的封面专题策划,55页的专题文章重击大学之弊。专题前言即以四个感叹句对中国大学之“可怕”进行了“控诉”:
  大学从残酷社会中的象牙塔,堕落成了生产不合格产品的坏公司,这是可怕的事!少数好教师和好学生在此瑜不掩瑕,更多人的青春在此虚掷,梦想没来得及描绘就已挫败,这是可怕的事!大学不教新生代做“人”和做事,只教他们听话和考试,这是可怕的事!大学生相信关系和潜规则,甚于相信知识和能力,这是可怕的事!
  专题文章层次分明,“什么毁了中国的大学”、“大学是间坏公司”对大学之弊进行了总括,“可怕的老师”、“可怕的大学生”、“可怕的课程”、“可怕的大学官员”、“可怕的大学城及教育产业化”、“可怕的评估体系”则如庖丁解牛,剖解中国大学的怪现状。之后,曾经的大学校长、大学教授、大学教育研究者、学生、在职者等,从不同视角发表了观点,如:《刘道玉:从改革者到批判者》、《蒋方舟:没想过退学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张鸣:中国其实只有一所大学,就是“教育部大学”》等。最后是对德国海德堡大学的介绍和微博调查“你愿意重选大学和专业吗?”
  点评:在本期封面上,专题题目“可怕的大学”和刻着“孔方大学”的铜钱,直截了当并有力地敲击了对大学之弊已经麻木的国人的神经。对中国大学的怪现状,之前多有议论,但星星点点,力度欠缺。《新周刊》的这期专题如组合拳,拳拳击中要害,抨击大胆、犀利。如果有政府人士(如现任教育部部长袁仁贵、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等)的声音和增加一些更缜密的分析(如大学究竟应做精英教育,还是做通识教育或技能教育?如何科学定位并践行等),专题内容会更立体深入。
  备选策划:
  ☆《南非黑白》,《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第21期
  ☆《非诚有扰》,《南都周刊》,2010年第23期

  6月优异报道

  ☆《装在状元套子里的人》/冉金  刘高阳  刘志毅  邓颖,《南方周末》,2010年6月24日
  简介:目前定居瑞士的莫思多曾以665分成为1998年全国文科状元,这个别人眼里的“最成功者”,一直拒绝进入“高考状元”这个外表华美的套子。而一些高考状元则善于利用“高考状元”的光环谋利,学校、政府和商家也以各种名义对“高考状元”给予重奖。整个社会对于“高考状元”的崇拜不断强化。但是,“状元”光环、职业发展和社会期望的落差却使一些高考状元陷入了心魔。莫思多工作3年后留学北爱尔兰寻找教育真义,在高中毕业的瑞士男友那里看到了教育的力量和本质。“以我现在的价值观,让我重新去考一次高考,绝不会成为状元,”莫思多说,“这一切其实没什么意义。”
  点评:《南方周末》此文从“高考状元”本身对当下“高考状元热”进行了现实反思,更有说服力。6月25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态度坚决地表示今年不再公布“高考状元”,认为炒作“高考状元”弊多利少。在当下中国,一些体制有现实的合理性,也有不可忽视的不合理性。可忧的是人们受这种体制的引导,对其中的不合理性进行了固化和放大。高考唯分数是取是目前适合国情的办法,是无奈的选择,但其弊端亦很多。人们对高考应有科学的认知,不放大其弊端,尽量减小高考不合理性的副作用。认为考得高就好,考得低就孬,会将相关各方都带入歧途,最终害了我们的下一代。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不加思索、跟着偏见走的单一化认知不胜枚举,如认为全能就好,偏科就孬;毕业就好,退学就孬;坐办公室就好,卖猪肉就孬;留洋就好,留守就孬。生活本如大海一样宽广,却被偏执的“套子”套成了狭窄的小溪。
  备选报道:
  ☆《拆迁公司股东曝黑色利益链 拆迁一项目可赚数百万》/刘雪涛,《华商报》,2010年6月18日
  ☆《全国高龄津贴仅6省份达标》/王红茹,《中国经济周刊》,2010年6月7日
  ☆《“百湖之市”仅存38个城中湖》/张泉  高东起,《楚天都市报》,2010年6月23日
  ☆《“围观”杜郎口——一所乡镇中学12年教改试验考察》/ 龚海  王鸿光  邹俊美,《齐鲁晚报》,2010年6月11日
  ☆《北大医院教授熊卓为之死与“非法行医”说》/陈虹伟  莫静清,《法制与新闻》,2010年第6期
  ☆《抚河之殇》/何佳,《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6月28日
  ☆《中国地下赌球,一年一万亿》/肖莹 廖楠,《环球时报》,2010年6月28日
  ☆《百名校长自首背后:被潜规则的斯文》/刘子倩,中国新闻网,2010年6月3日
  ☆《新农合首“审”发现“重复参保”》,《新京报》,2010年6月7日
  ☆《东方大学城:中国第一个大学城的十年生死》/陈新焱,《南方周末》,2010年6月24日

  6月优异评论

  ☆《单位里同样有“民生”》/张铁,《人民日报》,2010年6月4日
  简介:人事制度和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之后,单位里依然有“民生”。这种“民生”,不是“生老病死公家管,衣食住行单位包”,而是关心与爱护职工,让职工干得顺心、舒心。提高收入水平、创造就业机会、完善社保体系,这样的惠民生,是宏观层面的;而每个个人的生存、保障、发展,则需要更具体的关怀和责任。单位作为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连结个人和社会的中间环节,在微观层面的民生上负有重要的责任。但同时也不能把单位的“民生”,单纯理解成发钱、发物,甚至利用单位资源搞“福利腐败”。只有“阳光下”的收入增长,才是实在的、长效的增长。只有形成共享共建的氛围,才有真正的“民生”。
  点评:这篇评论针对民生问题澄清了人们的认识误区,一个认识误区是:民生是社会的事,“国计”牵“民生”,单位不再办社会,民生和单位无关。另一个误区是:民生就是发钱、发物,甚至搞“福利腐败”。走出认识误区,是营造贴心、阳光的单位民生的第一步。
  备选评论:
  ☆《“权力地图”如何不沦为画饼式进步》/毕诗成,《重庆时报》,2010年6月22日
  ☆《领导一批示问题就解决折射啥》/倪洋军,光明网,2010年6月22日 
  ☆《人事局为何一定要招聘高学历掏粪工》/王学进,《中国青年报》,2010年6月25日
  ☆《仍需思考“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张金岭,《齐鲁晚报》,2010年6月1日
  ☆《10人办公建4000平米办公楼为何能“手续齐全”?》/金海燕,荆楚网,2010年6月9日 
  ☆《乡政府“全裸” 为何就吓跑了上级》,新京报社论,2010年6月8日
  ☆《5亿元治不好一条小河痛在哪》/余人月,《中国青年报》,2010年6月3日 
  ☆《应像“根叔”这样欢送毕业生》/陈方,《青年时报》,2010年6月25日  
  ☆《县委书记岂能直接“办案”》,《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6月24日
  ☆《教育局长应当好教育公平守门员》/王石川,《京华时报》,2010年6月17日
  ☆《劳动力“弱势要素”地位须改写》/徐锋,《广州日报》,2010年6月14日
  ☆《“八顶大盖帽”管不住一个下脚料?》/杨涛,新华网,2010年6月9日
  ☆《不怕AV女优代言,就怕AD监管不力》/司空图,东方网,2010年6月23日

  6月热点网议

  ☆6月8号坐K941温州至贵阳的火车可能碰到人贩子了
  简介:发帖的网友在温州至贵阳的火车上,发现带着一个小女孩的两个妇女举止异常。小女孩3岁左右,像个洋娃娃,穿着很讲究,但很脏,而两个妇女对小女孩的照顾很不细致,小女孩嘴里嘟哝着找妈妈爸爸,不像找他们。这位网友怀疑两个妇女是人贩子,给乘务员递了纸条,希望乘务员来看一下,乘务员没来。这位网友在衢州下车后,尽管事情很多,但他先在“天涯社区”发了此帖,让网友们共同分析判断。仅三天,此帖点击近300万,跟帖超两万。天涯社区为此推出网络版救人大行动。后警方介入调查,发现是一场误会。《温州都市报》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点评:一位网友善意的怀疑引发了网上网下的群体性联动,最后虽是一场虚惊,却不能否定其意义。有网友说:“你的帖子将唤起无数网民的爱心,意义远远超出了帖子本身……”由于警方的调查,对帖子中提到的两个妇女造成一些干扰,因此引起她们的一些抵触情绪。但是,对爱心宽容,才会有人不断伸出帮助之手。
  备选网议:
  ☆“露腿毕业照”撩拨了谁的神经?
  ☆广州咆哮哥反问网友“我拿什么纳税人的钱?”
  ☆灾情严峻!江西抚河再次垮堤,10万灾民缺水缺粮
  ☆北京楼市出现新一轮打折促销,幅度最大8.3折
  ☆县城一科级小贪官在北京买房35套之多
  ☆2016年,高考录取率将达到100%!
  ☆郑州南刘庄拆迁血案背后
  ☆四亿网民都不认识的一个汉字
  ☆一个购买了经济适用房的低收入者的烦恼
  ☆最高检材料显示70%举报者曾遭打击报复 
  ☆重庆希尔顿酒店因涉黑涉黄被停业整顿 
  ☆江苏常州女医生“一角钱”药方治好患儿
  ☆广电总局整治相亲节目,禁炒作拜金等低俗内容

  6月传媒人物

  ☆华君武: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简介:6月13日,95岁的著名漫画家华君武辞世。1938年开始,他在延安期间,从事抗日宣传并为《解放日报》画时事漫画;1949年12月起,历任《人民日报》美术组组长、《人民文学》美术顾问;1961年开始在《光明日报》的《东风》副刊上发表“人民内部讽刺漫画”;后因此在“文革”中受到批斗;1979年,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华君武早年长于政治时事漫画,富有战斗性;后期以讽刺画为主,辛辣幽默地讽刺了社会中的种种丑陋、落后现象。
  点评:华老是“国宝”级的漫画家。他从来不愿意做一个歌颂者,认为“漫画就是画矛盾,没矛盾就没世界。”但是,对于刺偏的批评之剑,对曾误伤的人,他的道歉也直接、深刻。这使他的批判善意而纯粹。

  ☆邱启明: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简介:去年,央视主持人邱启明因在节目中说“其实咱们涨工资没停啊,只是中国老百姓习惯存钱,发得再多,我不买”而引起轩然大波,后来邱启明正式道歉。今年6月21日晚,央视《24小时》报道江西抚河汛情,邱启明打断连线采访者的官样汇报,直接发问下游的群众有没有转移。他的做法在网上引起一片叫好声。6月24日,邱启明却在自己的博客里担心起那位官员,担心他的家人所承受的压力,请大家评论时尽量不再提及他的名字。
  点评:从挨骂到受捧,邱启明对毁誉均坦然处之,并不以贬低别人来凸显自己。在央视这个纷扰的平台上,难得保持这份清醒。

  ☆马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简介:去年8月,马斌因“裸照”事件离开央视,今年6月21日,马斌正式加盟凤凰卫视,在新栏目《天下被网罗》中亮相。凤凰卫视还计划为马斌度身定造属于他自己的栏目。
  点评:马斌“裸照”事件起因于一黑客利用木马程序盗取其隐私照片,之后欲敲诈勒索。一番风雨过后,马斌在新平台上又迎来晴朗的天空。作为公众人物,认真呵护自己的公众形象,才能“明天会更好”。

  ☆方兴东: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简介:上世纪90年代,方兴东以《起来,挑战微软霸权》一举成名,成为中国IT界知名的产业评论家。2002年,他创立博客中国网(后改为博客网),成为中国的“博客之父”。2005年9月,博客网获得4家风投总计1000万美元的投资,但投资很快烧完,以致发生员工讨薪风波。目前他把博客网的股份全部收回,风投已经退出。谈起博客网现状,他说:“一切已走上正轨,正在重新搭班子、建队伍。”虽然他的创业至今难说成功,但方兴东又激情四溢地创立了义乌全球网,作为义乌人,先为义乌的商户们提供金融服务,并打造不同于阿里巴巴的“从线下走到线上”的贸易平台。
  点评:对中国互联网,方兴东一直陪伴其成长并参与其中,不言退败。和方兴东同时代的很多互联网创业者已淡出江湖,而他一直坚持,相信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李静: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简介:最近在领取“2009最具网络影响力十大主持人”奖项时,既是主持人又是民营传媒公司CEO的李静大发“牢骚”,称深受“收视率”之害。对比前些年愉快的工作经历,李静感言现在“每天很痛苦”,并用“饱受其苦”形容民营传媒公司的艰难之处。现在李静和多家电视台合作,采用收视率前进奖励、后退扣钱的办法。为了迎合收视率,不得不把个性化的东西做成大众化的东西,所以这两年过得很压抑和受折磨。她希望以网络调查为评价体系的评选能越做越大,让广告商、电视台不把收视率作为唯一衡量标准。
  点评:前有控诉“收视率是万恶之源”,今有李静“饱受其苦”,以个性化、多渠道的评价体系取代粗鄙的“收视率至上”,才能让电视更美好,让电视人走出郁闷。
  (本期盘点主持:卢文炤)
  来源:青年记者2010年7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