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首页>传媒月榜 > 正文

青记每月盘点

2013-01-09 14:37:19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王立纲

摘要:

  11月优异策划
  
  ☆《逆城市化:还乡或重建乡村的可能》,《新周刊》,第383期,11月13日
  简介:近年来,故乡沉沦、乡村凋敝之类的报道不断见诸媒体,新农村建设备受公众关注。中国科学院《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称:中国内地城市化率达到了51.3%,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我们挤在城市,农村渐远。但也有各种类型的乡愁、田园梦和重建乡村的努力,在逆城市化而行。这一专题报道的是当代人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以城市资源反哺乡村的努力。专题文章丰富厚重,有《逆城市化——还乡或重建乡村的可能》、《让农村人回乡比城里人进村更重要》、《碧山话剧》、《村里的事,村民说了算》、《老贾学农》、《欧宁:乡村建设的中国难题》、《城市人与乡村的N种关系》、《徐兰香:造一个与工业化抗衡的新桃花源》、《邱建生:农村自我修复的力量来自广阔土地》、《学术文本中的乡村课题》、《文学中的乡土中国》、《温铁军:农村需要城镇化而非城市化》、《何慧丽:新农村建设的方法是改良》、《逆城市化在美国》等,关注乡村建设的人不可不读。专题指出,新乡村运动引发的更宏大的命题是:没有自尊自爱的人,什么建设终归走不远。复兴乡村也需从乡村自尊、自觉再到乡村再造。
  点评:温铁军、贺雪峰、李昌平、廖晓义、张颂仁、胡项城、野夫、李英强、欧宁、左靖,这些名字,有的我们熟悉,有的则不知其为何许人也,《新周刊》的这期专题对他们都有介绍,他们都在以各种方式进行着乡村建设的试验。这一专题请一些乡村建设项目的参与者现身说法,分析其中的问题,多角度、多层面地聚焦,信息量大,可读性强。
  备选策划:
  ☆《下一个十年》,《新世纪》,第44期,11月12日
  ☆《寻找职业归属感》,《廉政瞭望》,第22期,11月15日
  ☆《中国经济草根调研》,21世纪网,11月
  ☆《中国“好爸爸”》,《中国周刊》,第11期,11月19日
  
  11月优异报道
  
  ☆《梦想被房子征服》/刘德峰,《齐鲁晚报》,11月19日
  简介:最近,媒体报道中国首批“房奴”得“解放”资产翻多少倍的消息,公众的炒房热情有可能再次被激发。然而,还清了贷款的房奴们幸福吗?齐鲁晚报的这一报道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视角,让读者了解了部分首批房奴的生活现状和心里话。如,“被剥夺的青春,被改变的生活方式,被裹挟的年轻人,这是一代房奴付出的代价”,“整个社会只看到首批房奴的‘幸福’,而背后付出的巨大的社会成本,却没有人去关心”。
  点评:这一报道最后的一段话,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为什么我们的人生和梦想,都要拴在一个房子上呢?我们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期盼,仅仅是一处房子,这样的人生是不是太悲哀了?”报道中援引专家观点,指出房地产市场的“过滤模型”,把有房阶层按照房产的质量和财富聚集程度分为高中低三等,如果控制不力,“财”和“物”的流动就对生态高层越来越有利,对生态底层越来越不利,很有警示意义,体现了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感。
  备选报道:
  ☆《政治局会议关键词盘点:十四次涉及反腐倡廉》/李树峰,《瞭望东方周刊》,11月13日
  ☆《黑枪调查》/杨江,《新民周刊》,11月19日
  ☆《“话务员”念稿打电话收入可比大学生》/李娜,《法制日报》,11月17日
  ☆《开发区“托管现象”:地盘扩大后的行政体制纠结》/南焱 李凤桃 白朝阳,《中国经济周刊》,11月12日
  ☆《揭秘乞讨者的“地下江湖”》/付瑞利 赵凤娟,《现代快报》,11月20日
  ☆《拿着钱赚不到钱 山西财富市场遭遇围城之困》/陈俊岭,《上海证券报》,11月16 日
  ☆《商学院同学间的那点事》/唐洁,《晶报》,11月13日
  ☆《假牙成本几十元到医院卖6000》/刘保奇 张永生 许路阳,《新京报》,11月26日
  ☆《“每天就是上车、下车、爬楼、等人”——本报记者随快递员体验一天工作》/杜鑫,《工人日报》,11月26 日
  ☆《8个打工妹的中国好声音》/庄庆鸿,《中国青年报》,11月27日
  
  11月优异评论
  
  ☆“凝聚未来中国的力量”系列评论/陈家兴 詹勇等,《人民日报》,11月21日起
  简介:这一系列评论开篇的“编者按”点明了评论的主旨,当历史的重任落在新一代人肩上,中国正站在新征程的起点。我们的国家将如何穿越转型的阵痛,抵达现代化的更高境界?我们的党将如何战胜重重挑战,团结带领人民迈向伟大的民族复兴?历史期待我们新的回答。在全党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之际,《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栏目推出系列评论——“凝聚未来中国的力量”,聚焦中国道路的新使命,汇聚奋勇前行的新动力。评论由《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肩负起对人民的责任》、《全党必须警醒起来》等组成。
  评论指出,在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我们党为实现民族复兴确立的两个重要“时间表”。让“蚁族”走出“蜗居”获得平等发展的机会,让普通人不再为看病烦恼,让每个孩子都能成才,即便是实现这些看似平常的目标,也都需要我们克服种种利益冲突,破解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只有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不失时机地深化改革、攻坚克难,我们才能走出大国崛起的烦恼、摆脱经济社会双重转型的困惑、纾解公民无序竞争的焦虑,建设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中国。
  点评: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外记者时强调“全党必须警醒起来”,中国领航者的自省精神,令西方媒体感叹。领航者的警醒,彰显了对党的责任。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自觉地履行使命,发挥动员组织作用,系列评论以醒目的标题、简练的语言、鲜明的观点把全党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呈现出来,很好地发挥了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备选评论:
  ☆《14岁替母扫地要赞扬更要关爱》/堂吉伟德,《广州日报》,11月13日
  ☆《成为“清洁工”不该是孩子理想的高度》/禹海君,《北京晨报》,11月20日
  ☆《“屌丝”何来,透视粗语流行文化》/王玉香,《中国青年报》,11月12日
  ☆《分不清杏仁与桃仁不光是个笑话》/张海英,《羊城晚报》,11月22日
  ☆《高校须采取强力措施提升学生体质》/胡乐乐,《光明日报》,11月22日
  ☆《塑化剂风波:光酒协出来说话是不够的》/龙敏飞,《大众日报》,11月22日
  ☆《梦想可以不“丰满”,现实不应太“骨感”》/吴江,《华西都市报》,11月20日
  ☆《“女童车模”是另类虐童》/乔杉,《法制日报》,11月19日
  ☆《小记者问房价背后的民生之惑》/时言平,《新京报》,11月14日
  ☆《“这个位置谁上谁死”论调的警示》/社评,《工人日报》,11月22日
  
  11月优异版面
  
  ☆《领航中国》,《东方今报》,11月16日,头版
  
  点评:本版构图以党旗为背景,配以中央政治局七位常委头像,在当日大量以照片为主体的报纸版式中,显得别具一格,视觉冲击力强。
  备选版面:
  ☆《谁在“偷”暖》,《齐鲁晚报》,11月19日,头版
  ☆《疯狂网购》,《天府早报》,11月12日,头版
  
  11月热点网议
  
  ☆北漂5年打拼受挫 靠拼爹回家当公务员
  简介:据《中国周刊》报道,2006年,25岁的山西青年马啸(化名),怀揣当主播的梦想到北京打拼。其间,马啸曾做过编辑,但在升迁中受挫。2011年7月,马啸没有实现他与家人关于户口、编制和房子的约定,选择回家参加法院系统考试。靠着他父亲在当地政法系统的关系,马啸成了那个“幸运”的人。
  点评:这一报道发布后,引发网友的关注,不少报刊也发表了对此事的评论文章。一个原本不想靠拼爹生存的有志青年,在北京奋斗5年后,最终不得不向现实低头,成为原先自己所不齿的那一种人,这尴尬的现实着实让人无奈。媒体对这一现象的报道和广大网友的关注,有助于促使全社会都来推动解决这一问题,但愿拼爹很快成为过去时。
  备选网议:
  ☆白酒塑化剂超标
  ☆北大昆曲专场于丹被“哄”
  ☆河南周口平坟被指为增加商业用地
  ☆面试官微博抱怨求职者不买单
  ☆部分高校担心学生安全取消长跑
  ☆武汉车展多名女童车模穿比基尼登场
  ☆贵州毕节五流浪儿非正常死亡
  ☆重庆市北碚区区委书记雷政富因不雅视频被免职
  
  11月传媒人物
  
  ☆张颂:低调“播音”
  简介:中国播音界泰斗、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颂,于11月10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张颂,1936年生于河北易县。1959年7月,张颂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组任播音员。1963年8月,张颂到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新闻系,开始了播音教学生涯,并主讲语言逻辑即播音基础。1994年,他编写的《中国播音学》打破了从前中国“播音无学”的说法。他是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的创立者,我国最早的播音主持专业博士生导师,也是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首任院长。
  点评:作为播音界的“祖师爷”,张颂的学生遍布各大媒体,央视的很多主持人都是他的学生,包括李瑞英、罗京、张政、周涛、敬一丹、鲁健、李咏等,但他一向低调,甘为人梯,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默然:艺术人生
  简介:著名表演艺术家、电影《甲午风云》中邓世昌的扮演者李默然先生,于11月8日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5岁。
  李默然原名李绍诚,1927年生于黑龙江尚志,是国家一级演员、原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1947年10月,入哈尔滨文艺家协会文工团,担任话剧演员;1960年首次涉足影坛,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甲午风云》中饰演民族英雄邓世昌,一举成名;后参演话剧《八一风暴》、《第二个春天》、《智取威虎山》、《报春花》及电影《花园街五号》等;1986年,获中国戏剧家协会“话剧表演艺术家”及“话剧终身荣誉奖”; 1993年,在中国率先进行小剧场话剧的尝试,领衔主演的小剧场话剧《夕照》巡演百余场;2007年,获第十七届白玉兰戏剧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点评:追思会现场的“追思默然 艺术人生”字幅,很恰切地概括了李默然先生的一生。李默然的作品贴近现实,不回避社会问题,塑造人物真挚,感情充沛,语言清晰洪亮,开创了辽艺独有的“李派”表演风格。一个艺术家,虽然逝去了,但他的作品永远活在人们的记忆中。记者,也是以作品立身的,当有精品意识。
  
  ☆何世红:低碳摄影
  简介:何世红,1969年生于甘肃民勤。新闻记者出身,后下海经商。先后创办中国金融网、国家摄影网,现任国际金融服务集团(UFS)董事局主席、亚洲金控(AFHG)主席、全球金融生态与城市合作发展组织主席等职。他还投资创办了全球图片交易中心。从2009年10月份开始,他行走了全球82个国家和地区,其“七大洲低碳行”活动获得了许多国家的关注和认可。
  点评:做记者的经历让何世红受益匪浅,他从许多成功人士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有了今天的成就。所以,记者的工作就像蜜蜂一样,可兼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当然,前提是记者要做有心人。
  (本期盘点主持:王立纲)

  来源:青年记者201212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