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新闻茶座 > 正文

那些昼伏夜出的同行们

2013-01-25 14:05:43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

摘要:

  主持人:赵  金
  嘉  宾:田小平  广州日报夜编中心主任
  刘  林  北京青年报要闻版编辑
  孟秀玲  齐鲁晚报要闻版编辑
  
  主持人的话:
  他们透支着宝贵的身体,其中许多人常年处于亚健康状态;他们舍弃了夜晚家庭的温暖,投身紧张的编辑工作;他们被同行称为“夜猫子”,过着昼伏夜出的生活。无数个不眠之夜,他们辛勤耕耘;年复一年地坚守岗位,为读者制作了优秀的新闻文化产品。清晨,当人们阅读报纸、倾听新闻、观看天下大事的时候,他们可能刚刚进入梦乡。这就是我们的夜班编辑,平凡而伟大。
  本期“新闻茶座”,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生活。
  
  夜班编辑“二十四味”
  田小平
  在广东,有一种非常有名的凉茶,叫“二十四味”。这种凉茶由二十多味草药熬制而成,虽具清热解毒等功效,却奇苦无比,人们提及,无不咂舌。每当说起夜班编辑这个差事,我就不由得想起这种凉茶,但个中滋味,又怎一个苦字了得。
  刚参加工作时,听闻报社一位前辈荣获首届韬奋新闻奖,评奖时最过硬的条件之一就是上了43年夜班,仅此一项,无人能及。当时我就感慨,若以自己的年龄计,就算是坚持到退休,也无法打破这一纪录。时光匆匆,从发出那声慨叹到今天,我在夜班编辑这个岗位上已坚持了14个年头,当年的毛头小伙,如今已是华发丛生。
  头发加速变白的首要原因,是责任重大、担惊受怕。夜班编辑是采编链条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后一道关口,倘有任何闪失和差池,可是白纸黑字,绝难抵赖。而且,无论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自己都难脱干系。这种“走钢丝”的惊惧和焦虑,容易使人变得神经质:三更半夜两眼昏花,熟悉的字句看三五遍仿佛变得不认识,反复核对领导者的名字、职务依然二十四个不放心,深夜下班还怀揣大样回家再三端详。白天醒来第一件事是先查看手机,没有问责电话,惴惴不安的心才会放下,一天的工作周期才算安全结束。曾经很多次梦见编版,并在无助和绝望中惊醒,颇有“夜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意味。这是职业“高危”状态在潜意识中烙下的印痕,当你神经高度紧张时,就会不停地在虚幻与现实之间晾晒。
  夜班编辑是长期在幕后默默奉献的一个群体,干的也多是给他人做嫁衣裳的活儿。如果把记者的稿件比作即将出嫁的“新娘”,夜班编辑的角色就如同化妆师。把“新娘”装扮得明眸善睐、光彩照人是夜班编辑的天职,但读者的喝彩和赞誉永远属于漂亮的“新娘”,而绝少会想起那些呕心沥血为其精心梳妆的化妆师。如若“新娘”有些对不起观众,首先被数落的肯定是这帮“菜鸟”,水平太逊没把报纸编好。夜班编辑不仅要有化腐朽为神奇、化神奇为更神奇的功力,还要甘愿奉献,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委屈。当铁肩担道义、秉笔为民生的记者在前台风光无限的时候,夜班编辑却很难拿出多少属于自己的独立作品,只能躲在幕后盘算一下曾经编过多少个版面聊以自慰。但是,这些如同过眼云烟的干巴巴数字,绝难直观展现夜班编辑付出的心血和流逝的青春。
  夜班编辑工作既是个脑力活,又是个体力活,而且到了后半夜还得拼毅力。打铁还须自身硬,常年值夜班不仅要有一颗细致坚强的心,还要有一个好身板。很多调到夜班的编辑,刚开始脸色红扑扑,几个月过后大多面色发黄。时间一久,体检时个个骨密度偏低,这是“缺钙”的典型表现,原因或许是常年少见阳光,或许是缺乏体育锻炼,也或许是黑白颠倒生物钟紊乱。总之,“夜猫子”的生活的确伤身。这对女同志尤其残酷,有时甚至连正常的生育都较为艰难。近几年,夜班女编辑流产的例子屡有发生,这让人在扼腕叹息之余,对这个群体更是尊敬有加。
  做夜班编辑不仅困身,还影响家庭。虽说工作还算规律,但晨光和早餐绝对属于稀缺品,与同事共餐的时间,大大超过与家人吃饭的时间。披星戴月、昼伏夜出,家里利用率最高的是床。工作紧张时,不仅无暇顾及家庭,甚至就连与家人打个照面都难。躲过单位领导的诘问,却很难逃脱老婆的责难。深夜一身疲惫回到家,悄悄在灯下端详稚子的脸,就算是寄托最深切的爱。黑白颠倒、作息无常,亏欠家庭就已太多,更遑论社交应酬。久而久之,朋友变少了,圈子变小了,与社会也就越来越游离脱节了。习惯“纸上谈兵”的夜班编辑,生活轨迹大多限于家门、单位门“两点一线间”,虽有改万篇稿之劳形,却鲜有行万里路之机会。时常觉得,夜班编辑就像一头上了套的毛驴,蒙着眼,低着头,一圈一圈地拉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以上历数夜班编辑工作的种种不易、不好、不快、不爽,只是想替这个“苦逼”的群体说说心里话,绝无丝毫贬低这个职业的价值和意义的意思。其实,任何工作都有“悲催”的地方,也有光鲜的一面。当所编版面有万众品读欣赏,当能够介入和干预社会,当促使哪怕是微小的事情对社会产生些许积极影响,自己就会侠气顿生、豪气干云;纵使尝尽“二十四味”之苦,也会感到万般甘甜。这就是这份工作的美妙之处,也是这个职业的魅力所在。
  最后,给常年值夜班的哥们姐们三个忠告:一要锻炼身体。生命在于运动,无论喜欢什么项目,每周至少运动一到两次,你的身心状态乃至生活态度,都会更加积极向上。二要勤于动笔。虽不敢奢望笔耕不辍雄文扫天下,但关上一扇门,一定要打开一扇窗,应尽量克服慵懒懈怠的惯性,时常写点喜欢的小文章,以免笔头生锈。三要心态平和。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无论面对表扬还是遇到批评,都要保有一颗平常心,宠辱不惊,方能笑看风云。
  
  深夜的守候者
  刘  林
  已是凌晨两点,做完头版和“今日焦点”版的我,一如既往地没有什么睡意,脑神经细胞还在欢快地跳跃着,像过电影画面那样不停地浮现着做版的过程,而身体却疲惫地在电脑前面呆坐着……这莫非就是本行当的职业病所呈现的症状,抑或就是越到夜里越精神的“夜猫子”的常态?我无从考证,只是知道这就是我的工作状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状态。
  承蒙前任总编辑“青眼”有加,干了20年编辑、青春在夜班中慢慢逝去的我,在新一轮的编辑部人员调整中,再度被“放”到了报纸的最前沿——要闻版组。面对这么一个“重中之重”的岗位,四十好几的我不知道是该感激领导的“重用”呢,还是自叹命苦:注定要做一辈子的“夜间工作者”,用“黑色的眼睛”在黑夜里“寻找光明”。
  很多同仁已经总结过上夜班的“苦和乐”,对我来说,大多感同身受。在苦的方面,如和家人生活基本错位,无暇照看孩子,缺乏和亲朋好友交流等,只要是做夜班编辑的,大都经历过这样的状态,只是具体到每个人身上“大同小异”罢了。在乐的方面也差不多,比如,正愁着版面“无米下锅”的时候,突然冒出了一个重大突发新闻或者一个重大的政策措施出台,就有点想“偷着乐”的感觉;或者绞尽脑汁为一个标题费劲时,突然灵光一现,迸出一个绝妙抢眼的标题来,心里一下子就美了起来;尤其是第二天,拿自己干的活和同城媒体相应版面一比,觉得自己的活还不错甚至高出不少,那一丁点儿的成就感也会油然而生。当然,这样的乐子现在是少之又少了,在目前新闻竞争如此激烈、信息源共有的情况下,要想做出领先一步的版面来,真是难上加难。好在自己觉得既然选定这行,捧了这么一个饭碗,就要守土有责,尽力而为,偷懒耍滑、凑合应付的事情绝对不能干,更不能出错。毕竟那版上署着自己的名字,丢不起那人。
  每天这样的工作状态,再加上有点上岁数,回过头来看自己的夜班编辑岁月,很多已经有些模糊了。反思一下,大概是因为未做出太多的亮点来,以至于脑子“断篇儿”了。不过,经历过的那些大事历历在目:从“十五大”前夕做的“十五大中十五个教师代表”报道,到1998年法国世界杯足球赛期间,策划并制作国内首创的系列大型招贴画版面;从抗击“非典”期间始终战斗在编辑第一线,到2008年近半年的奥运报道编辑工作;从北京两会再到全国两会的报道策划和编辑工作,我在不同的报道领域里都涉足过,几乎成了一个“螺丝钉”式的编辑。
  而在自己经历的夜班编辑岁月里,2008年算是最刻骨铭心的一年。在这一年的岁末,我罕见地做了一个年度个人小结,并用类似“Top 10”的形式对我的这一年进行了梳理,记录了做夜班编辑的零碎片段,现在拿出来晒一晒:
  年度难忘时光:这一年,从国际版的编辑到奥运报道组编辑再到汶川地震报道组编辑,我的编辑角色不停转换,地震悲伤残酷的记忆和奥运会华丽的喧闹透支了我很多体力和情感。一段难忘的时光。
  年度揪心时刻:2008年5月19日全国哀悼日,在汽笛“呜呜”鸣响的那一刻,我无法止住悲伤的泪水。
  年度轻松日子:承蒙领导关照,到澳洲做“持续发展”的参观采访,间隙攀上悉尼大桥,感觉克服了一直伴随的“恐高症”。
  年度遗憾(有三):1.忙于奥运报道,无暇照顾女儿,不得不将一岁多一点儿的她送到东北姥姥家;2.汶川地震时,最想做个普通的志愿者到灾区一线,但未能成行;3.做了近半年的奥运报道,却没能到鸟巢、水立方看看。
  年度美食:驴肉火烧。
  年度奖项:奥运报道结束后,得了1300元的“补贴”。
  年度音乐:ABBA。虽然听不太懂词,但旋律和美妙的歌声多少让我能从忙碌的夜班编辑生活中放松一下。
  年度电影:《功夫熊猫》。当年唯一在电影院里看的电影。
  回首20年的编辑经历,做了不少事,做得好与不好,也不是我自己就能评定的。但回味20年的苦辣酸甜,扪心自问,我觉得问心无愧,对得起报社给的饭碗和“粮票”。
  
  在深夜,期待灵感乍现
  孟秀玲
  不知不觉中,做夜班编辑10年了,已成了一只正宗的“夜猫子”。生活也越来越有“规律”:下午3点上班,凌晨两点下班。10年,习惯了早晨从中午开始;习惯了下班踏月而归;习惯了凌晨时段兴奋清醒;就连女儿,也习惯了有个睡懒觉的妈妈。
  我所在的要闻部承担了国内重大政经、社会新闻和本地重头稿件的编辑工作,要对报纸百万读者负责,作为其中的一员,丝毫不能懈怠。每天要浏览大量的新华社、本地和网络稿件,遇到大事,就会高度紧张,如履薄冰。轮值封面,则绞尽脑汁,费尽心思。
  报社夜班编辑的上班时间是从下午开始的。除了从网络海量的信息中收集有价值的线索,还要设法根据记者的报题线索组织出重头稿,或者组织记者采访并换角度改写,或者自己寻找选题并写出可行性的策划方案。每晚的8点到11点是当天工作的关键时刻,此时,一般人该犯困了,编辑却要调整到最兴奋状态,不能有半点马虎。常常是在凌晨,灵感乍现,让第二天的报纸多了那么一些看点。
  当夜班编辑,熬夜是最基本的能力,遇到大事放弃休假是基本的共识。2012年山东省党代会、十八大、奥运会等大事不断。十八大期间,要闻部夜班编辑全体取消正常休假,上班时间也是早到晚退。这个时候最考验的就是熬夜能力了。记忆中,熬夜最晚的几次是十八大、省党代会的时候,下午两点前到岗策划选题,跟记者沟通采访、改稿,签样后讨论第二天的题目,将策划提纲给记者留言,好几次走出办公楼时已经是早上四五点了。看到卖油条的大爷出摊,我和同事顺手买了油条回家当早餐,这大概是记忆中仅有的几次给家人买早餐的经历。
  大夜班编辑要轮值封面版,这最考验编辑的判断能力和表现能力。在报纸所有的版面中,封面是一张报纸的脸面,要体现报纸的态度和价值观。别看只有那么简单的几条稿子、一张大照片,做起来却是所有版面里面最难的。编辑要了解当天晚上甚至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的新闻内容,并能在每天几十个版面所包含的新闻中挑出最重要、读者最关心的内容加以导读,这通常是出炉最晚的一个版面。轮到做封面的时候,编辑凌晨两点前很少回家。
  莫言获奖当日,我做的封面版“高粱红了”第二天得到了读者和同行的好评。而只有编辑部的人知道,大伙儿当天晚上忙活到凌晨3点,编辑和值班主编、总编一起想了五六套方案,标题包括“千言万语不若莫言”,“莫言获奖,高粱红了”等等;还设计了用剪纸表现的莫言、用素描表现的莫言。最后见报标题红底的“高粱红了”和用作品组成的高粱穗子是几经对比之后的选择,即便是到最后一稿,也仍有改进的想法,但是实在来不及了。这并不是特例,几易其稿是封面编辑工作的常态。
  夜班编辑虽昼伏夜出,却不能与世隔绝,而是要洞悉社会、了解生活。所以除了正常上班,夜班编辑还需要不断学习,学习最新的文件精神、不断提高新闻业务能力、提升采编操作经验。十八大结束后,齐鲁晚报要闻部集体购买了十八大的报告以及各种文件汇编,一起学习。除了学习业务,还要跟上网络潮流,编辑们都学会了从博客、微博中寻找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新闻的时效性强,制作版面也伴随着遗憾。策划报道、制作标题、编辑版面,夜班编辑们即便对工作中每一道工序都前后揣摩,看第二天的报纸,还是会发现仍未能做到尽善尽美。出错了,稿件处理显弱了,这时候,内心总是充满自责和懊恼。
  除了制作版面的遗憾,夜班编辑比较遗憾的是和家人打时间差,两头不照面。我女儿6岁了,总是习惯早晨的时候摸我的脸以证实我晚上是陪她睡的。家人也习惯了我上夜班,总是将重大节日的庆祝安排到中午。
  10年夜班,自己早已习惯将夜班当成日子过,熬夜的能力也与日俱增。同时我还发现了夜班的诸多好处。比如这个冬天这么冷,不用披星戴月爬起来。下午上班,凌晨下班,错峰出行从不堵车。而夜深人静时工作比起喧闹的白天更容易让人安静思考,灵感也往往在深夜乍现。虽然很久没有见过日出了,可是在和新闻较真的过程中,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当记者的稿子获得新闻奖时,在那种成人之美的感觉过后,总有一种深深的满足感。○

  来源:青年记者20131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