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关于新媒体终端,受众在期待什么

2016-03-29 16:32:53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3月下   作者:武志勇 李清宙 王蕴祥

摘要:  总之,受众对新媒体终端间广泛的兼容性和互动性有着迫切需要。

  2011年,全球移动智能终端的出货量首次超越PC,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来临。这是一个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时代。截至2015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5.94亿,占网民总数的88.9%。①同时,2015年上半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涨了7.5%,达到2.08亿部;其中1.95亿部为4G手机,同比增长达到381.8%。②

  可以看到,这一轮产业发展伴随着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经济两座高峰的崛起,用短短五年时间渗透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化发生得如此之快,以至于有人预计下一个五年又将颠覆现有的产业格局。现今,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企业、行业,而成为国家乃至全球媒体、通信、IT、3C制造等相关产业热度最高的领域之一。

  从新媒体研究的角度来看,这轮发展也体现了媒介进一步融合的趋势,其内在逻辑有两点:第一,智能终端的发展其实是媒介间界限不断被打破的过程,从终端形态到功能、内容的融合逐步加深;第二,互联网的移动化剥离了终端和渠道间的固有联系,网络渠道和PC终端间的绑定关系早已被打破,不同终端和渠道得以相互组合、交融。

  我们认为,媒介融合包括内容、渠道和终端的融合。媒介融合体现在终端层面,则是终端与终端间的界限被打破,终端与渠道间的绑定关系被剥离,组合或结合形成新的媒介形态,进而影响整个传媒产业的发展。

  研究方法和目的

  当下,关注终端融合和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但研究媒介终端和渠道首先应当关注接触和使用媒介的人,即用户,或称为受众。

  从智能终端角度看,18~34岁人群是智能手机用户的主体;③从移动互联网角度看,手机网民也集中在年轻群体,20~29岁人群占比33.4%,而10~19岁人群排名第二,占25.0%。④这说明青年群体更倾向于接触和接受智能终端与移动互联网,他们代表着产业的未来,他们的需求也是企业和行业制定发展战略时首先要考量的因素。

  本研究使用“滚雪球法”募集受访对象,在2015年10月至11月间,对上海11位20~29岁的青年受众(用户)进行深度访谈,旨在总结青年群体的终端设备使用体验,发现和揭示其对新媒体终端软、硬件功能的需求与期待,为媒介终端融合发展提出建议。

  访谈发现

  1.受访群体特征:85后是新媒体终端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中坚力量。11名访谈对象,其出生年份和性别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他们分别供职于教育、媒体、艺术设计、创业服务、IT、医疗等领域。

  从年龄来看,本次受访的群体正处于人生的青年阶段,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根据访谈结果,“85后”可以说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中坚力量。

  11名受访者开始使用手机访问互联网的年份分布,其特点有二。第一,大部分受访者早在2G时代就开始尝试移动终端上网。2009年1月工信部才正式向三大电信运营商发放3G牌照,但受访者们开始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时间普遍在此之前。第二,移动互联网的使用基本和智能手机的出现同步。2007年6月,第一代iPhone在美国发售后,智能手机作为PC之外的第二种互联网终端才开始走进中国普通百姓的视野,受访者大多也是在此阶段很快熟悉了这一终端。

  可以看出,1986到1995年出生的受访群体见证了移动互联网从2G到4G的全部发展历程,更体验了移动终端从无到有的科技突破,是真正与其一同成长和发展的一代人。

  2.渠道融合:互联网“统一”三网,但现有网络服务满意度不高,甚至会阻碍终端融合进程。从渠道融合的角度来看,访谈结果显示,在青年群体中三网融合不仅是趋势更是现实,但表现为互联网统摄三网,挤压其他网络的生存空间。广播电视网方面,11位受访者中有8人正在使用IPTV(互联网机顶盒)或有在年内更换的打算,其余三人尚在使用传统数字电视,但反馈都是“几乎不再看电视,所以无所谓”。使用IPTV的受访者大多退订了原有的传统数字电视,保留者的理由只是“之前包年没有到期”或“家里老人习惯看直播”。电信网方面,拥有智能手机的所有受访者都表示自己是微信的“日常使用者”,个人事务几乎不会再用固定电话,手机话费账单也“几乎就是网费账单”。

  与互联网逐渐“统一”相对,青年群体对现有的网络服务满意度并不高。有线网络方面,上海是大陆地区较早推广光纤入户的城市,受访者家中的带宽都能达到10M以上,5户家庭还开通了100M光宽带,但对有线网络的不满还是集中在速度方面。从事程序员工作的7号和8号受访者都指出宽带网存在用网峰谷的问题,经他们测试实际网速很难达到名义上的速度,存在不稳定性,直接表现是“深夜网速比较快”。对移动互联网服务,受访者们的不满体现在稳定性和费用上。根据之前的机构数据,近60%的手机网民每月消耗流量会超出套餐流量。⑤ “4G的网速绝对够了,几乎不存在延迟”“但最初使用智能手机的时候因为不熟悉按键,白白跑掉过100多元的流量,特别不愉快。”“流量费性价比不高。”正在使用4G的受访者表示,上海地铁和部分建筑中的4G信号基本没有,“体验太差了”。

  关于渠道融合的考察最大发现在于,现有网络服务的不足可能会直接阻碍终端融合的进程,最直接表现在IPTV的使用体验上。不少受访者是综艺节目迷,“盒子产品的网速问题几乎没救,到了周五黄金时间根本没法看电视”。2号受访者是足球迷,为了看高清直播又给机、盒一体的智能电视加装了外置的传统数字电视机顶盒。无论是高清内容还是直播源,现有大部分网络盒子产品都无法满足用户的全部需求,这不仅是终端融合的缺陷,更与网络服务相关。

  3.设备融合:终端间互联互通存在大量需求,但尚有很多不便。从终端融合的角度来看,终端设备的融合是其第一层含义,包括集“多媒体性、多模性和功能软件化”⑥于一体的新媒体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研发;其第二层含义则是终端设备间的互联互通。调查显示,后者尚存在很多不良体验。

  终端间互联主要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方式。第一,受访者对有线互联的需求集中在想要将手机、平板电脑与智能电视或投影仪进行互联上,也就是将移动终端和固定终端进行连接,但遇到了“繁琐的线路、千奇百怪的接口、五花八门的文件格式”⑦等一系列问题。受访者表示“有些品牌的接口存在技术壁垒,每两样设备间连接都要专门的数据线,又是一大笔消费”。“特地买了传输线,但画面尺寸还是常有问题”。第二,无线互联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移动和移动终端之间,看似可供选择的技术标准有很多,如常用的IEEE802.11g无线Wi-Fi、蜂窝移动网络、蓝牙、苹果AirDrop等。但蜂窝移动网络涉及高额流量费,同一Wi-Fi下两个设备的互联存在网速或软件兼容性的限制,实际可供设备间协作的应用很少。常用的蓝牙(包括AirDrop)等也偶尔会遇到“设备搜索不到”等问题,“有重要工作的时候连不上特别着急”。

  产品的兼容性(compatibility)是一个“系统”中两种组件结合起来工作的能力。当两种产品结合起来共同提供服务没有成本时,它们是兼容的。⑧但就调查的结果来看,虽然我们现在有了各种各样的新媒体终端,性能一代胜过一代,但因为技术标准竞争、市场争夺、商业推广策略不同等原因,用户的终端设备“兼容性”并不好,不同品牌、产品间更是无法组合或融合成一个“系统”。互联互通还停留在较浅层的应用上,使用体验当然不尽如人意。

  4.服务融合:在线信息服务平台的使用体验满意度低。终端服务融合是终端融合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即“以在线方式这一虚拟终端为平台的服务的融合”,⑨这也切合了近年来互联网界推崇的“云”概念。但实际情况是这类平台的使用体验满意度相当低。

  本调查的受访者大多使用过主流终端操作系统内置的苹果iCloud平台或微软OneDrive平台。但反映的问题是,第一,免费的容量太小,形同鸡肋;第二,这两家大公司的大陆服务器都不太稳定,上传速度很慢、不流畅,需要专门花时间管理存档。设备间同步功能很难即时完成,这就失去了在线服务平台最核心的价值。作为替代,不少人放弃了操作系统的内置平台,会选择百度云、有道云或印象笔记这类软件来获取在线服务。但软件所能达成的同步只是文件自动上传、下载层面的,没有权限开发更深层的融合应用,便利性就大打折扣了,况且“有时同步也会出错”。

  终端服务融合存在的问题有技术上的限制,也有网速上的限制,更有早期政策制定和企业商业策略制定时遗留下的问题(如服务器设置在海外等)。在考察IPTV的内容平台时,正在使用智能电视的受访者大都表示自己愿意为平台会员制这种商业模式买单,也支持中国大刀阔斧地打击盗版,但更看重付费后高清内容、直播源等服务质量方面的问题。这说明受访的青年用户在消费观上大多愿意为了在线平台的附加服务增加一笔额外的支出,但现实情况是平台的建设和服务质量很难跟上用户的需求。

  结  论

  2014年全球移动互联网流量相当于2000年全球互联网总流量的30倍。⑩2014年6月,中国大陆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占网民总数的83.4%。⑾有机构预计,2010到2020年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增长将超过200倍,发达城市如本调查所在地上海的增长率可达600倍。⑿无论预测的数据是否准确,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终端在未来5至10年甚至更长期的高速发展是足以预见的。根据访谈结果和我们的思考,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网络服务的提升不能仅期待5G等技术手段来解决。访谈中,三网融合在青年群体中表现为互联网一家独大,初步实现了渠道的融合。但对于光纤网络的稳定性和速度,移动网络的信号和费用,受访者满意度并不高。这些问题看似可以通过规划中的5G技术来解决。5G的卖点包括光纤般的速度,“零”时延,地铁车厢等场景的超高流量密度,高铁车厢等场景的超高移动性,甚至是“超百倍的比特成本降低”。⒀

  但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现有网络服务的局限已经开始影响IPTV等终端融合的发展和优化。在期待5G能让数据从云端实时交互的同时,解决眼下问题也是不能被忽视的工作。互联网在政策支持下整合广播电视网的现有资源,在后台为IPTV用户提供专用的数据线路,也许能够改善现有的用户体验。

  2.终端进一步融合需要多方放下成见、配合推进。终端融合既包括新媒体终端的不断研发,更在于在大量移动或不移动终端间建立互联互通,还有赖于真正实用的跨设备、跨品牌的在线服务平台建设。访谈显示,在设备融合方面,即使是年轻人,想要在不同品牌、规格、标准的终端间建立有线或无线连接,总会遇到不便;在服务融合方面,现有的平台也很难完全满足用户需求。

  原因是多方面的,当下仅手机媒体产业链就包括终端制造商(TP, Terminal Provider)、设备制造商(EP, Equipment Provider)、内容提供商(CP,Content Provider)、服务提供商(SP,Service Provider)、移动运营商(MNO, Mobile Networks Operator)这五大环节。⒁大终端融合产业更包括高新技术、家电制造、传媒、网络运营商、政策制定者等多方力量博弈,是一片搏杀激烈的红海。终端生产企业方面,“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依然是当前移动互联网生态的核心”。⒂但我们的调查显示,一些企业的商业策略追求品牌生态的封闭,由此带来用户互联互通上的诸多不便,这样一来压缩了同业甚至自身的生存空间,二来也违背了个性化的需求,长久看来对融合大趋势有害无益。我们认为,标准的统一、消费者选择的分化将是未来的主流。

  网络运营商和内容生产者之间也存在矛盾。三网融合代表了媒介行业与电信业的融合,扩大了电信公司的经营范围。⒃但政策制定者出于内容管理的考虑,会设置一些政策壁垒。调查中大多数受访者表示愿意为了内容平台付费,但往往找不到想看的美剧、日剧等,这反映出服务融合在平台建设中遇到了困难。现在中国大陆终端融合在服务融合层面尚处在竞合阶段,体现为苹果、谷歌、微软等终端操作系统的在线平台各自为政、跑马圈地。因为服务器设置、监管以及企业对市场的重视程度不同,用户在大陆都较难完全享受到这三家的服务。此外,还有一些软件企业涉足这一领域,但因无法与设备深度融合,用户体验都不佳。

  终端融合的问题说到底还是行业间利益分配的问题。终端生产商、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之间以及三者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许不在一个层面上,但或多或少的矛盾冲突都会影响媒介深度融合的进程。也许这种矛盾最后只有“通过资本相互渗透实现企业所有权交叉和产业融合”⒄才能得以解决。

  总之,受众对新媒体终端间广泛的兼容性和互动性有着迫切需要。终端融合远非推出多功能设备这么简单,在大量移动或不移动终端间,建立便捷、实时、快速、安全的连接更为重要。满足受众对于新媒体终端的需求,终端互连技术和相关传媒政策的创新是关键。

  【本文为武志勇承担的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2011)“中国新媒体政策演进研究”成果;得到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出国(境)外短期研修、参加国际会议专项基金资助】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三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507/t20150723_52626.htm,2015年7月23日

  ②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15年6月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R],http://www.caict.ac/wcm/app/swf/appendix_viewer.jsp?DocId=2114860&AppendixId=455589,2015年7月9日

  ③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2年中国网民消费行为调查报告—3C》[R],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dzswbg/201301/t20130116_38522.htm,2013年1月15日

  ④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4/201407/t20140721_47439.htm,2014年7月8日

  ⑤⑾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3-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R],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ydhlwbg/201408/t20140826_47880.htm,2014年8月26日

  ⑥⑦鲍立泉:《技术视野下媒介融合的历史与未来》[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3年版

  ⑧⑨王菲:《媒介大融合: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论》[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⑩⒂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移动互联网白皮书(2015年)》[R],http://www.catr.cn/kxyj/qwfb/bps/201509/t20150930_2129572.html,2015年

  ⑿⒀IMT-2020(5G)推进组:《5G愿景与需求白皮书》[R],http://www.ccidcom.com/html/yaowen/201405/30-228430.html,2014年5月30日

  ⒁李媛艳:《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手机媒体经营》[D],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⒃黄金:《媒介融合的动因模式》[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年版

  ⒄张治中:《新媒体的用户属性与传统媒体的战略转型》[J],《新闻战线》, 2010年第5期

  (武志勇: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清宙: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生;王蕴祥:《松江报》总编辑)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3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