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农民工形象在大众媒体中的再现

2011-04-05 13:10:21

来源:   作者:

摘要:

  ● 赵文敬
  据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全国有将近2亿的农民工,而这些农民工大都集中在我国特大城市中从事社会劳动。这些农民工大都来自偏远的农村,当大批的农民涌入城市,农民工与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难免产生摩擦和冲突。调查显示,30%的农民工在广东工作,其次是上海和北京。一说到农民工,大家往往把该群体与这样一些特征联系在一起:穿得脏兮兮的、不讲卫生、说话粗鲁、不懂礼貌等。笔者的一项抽样调查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农民工的欠佳形象是怎么在我们的印象中形成的?这种形象是现代农民形象的真实再现吗?除了少数个人与农民工直接接触产生的认识之外,大众对农民工的形象认知与了解主要来自大众媒体的报道。上述农民工欠佳形象的形成与大众媒体对农民工的相关报道是不是有着直接的联系呢?
  本文以《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两大媒体为样本,考察时间是2010年一整年。《北京青年报》是交替间隔一天抽取样本,《南方周末》是每期都作为样本进行分析。这样样本单位量就为235份。据统计,两份报纸所抽样本中有关农民工的相关报道共有197篇。本文研究旨在分析农民工形象在两大主流媒体中的形象再现情况及其报道对大众对该群体态度情感和认知的影响。
  首先,就新闻报道的内容和所反映的农民工地位看,报道相对客观真实。《南方周末》在抽样期间有27篇报道;《北京青年报》有19篇是反映农民工在工作中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如无保险、受伤、工作条件差等。这46篇报道较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在工作生活中所处的被动地位,较为客观地再现了农民工工作生活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之所以说这些报道相对客观真实,是因为这46个样本所反映的农民工工作和生活状况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新闻传媒与农民工研究》的研究成果基本相同。
  其次,就媒体报道农民工从事的行业来看,农民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从事着一些被现代城市人不愿从事的第二产业和部分普遍受歧视的服务行业,例如洗浴行业、建筑业、煤炭运输业。在对《南方周末》的文本分析中,农民工中从事建筑业的占从事行业(报道中无显示的不在统计范围内)的19.8%,从事各种运输行业的占17.4%,从事餐饮业的占总数的13.5%,从事卫生行业的占总数的10.4%,从事其他行业的占38.9%;《北京青年报》中从事建筑行业的占20.6%,从事运输行业的占8.7%,从事餐饮行业的占14.1%,从事卫生行业的占9.3% ,从事其他行业的占47.3%。从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来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重体力、高强度、高危险度。根据文本分析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可以看出,农民工从事着社会经济发展中最基础的工作,建筑业、运输业中最底层的工种,例如建筑业中的搬运,打地基、房屋搭建;运输业中的煤炭装运、快件运输。这些工种都具有重体力、高强度和高危险度的特点。
  第三,就报道的事件来说,“得到关爱的农民工”与“农民工各种负面事件”的报道使民众对农民工群体爱恨交加。农民工从事着重体力、高强度和高危险度,又受到很多不公正的待遇,这与我国和谐的社会发展相违背,必然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我国各级政府采取财政、税收和社会福利等各种积极的政策措施来提高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待遇。这也成为大众媒体关于农民工报道的主要内容之一。《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也不例外,帮助农民工、关爱农民工成为报道这类题材的一个侧重内容。而与此同时,大众媒体笔下的农民工也给社会的发展制造了不少的麻烦。根据对两份报纸的不完全统计,仅2010年有关农民工的各种负面报道就有51篇,主要集中在道德方面和各种违法案件上。(图1)这些负面报道使得民众尤其是城市市民对农民工又敬又畏,一方面,农民工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发展中一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理应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和更多的关爱;另一方面,农民工也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的重要主体和社会文明教育的对象。就拿两份报纸中涉及农民工道德素质低下的内容来说,主要包括随地吐痰、不讲卫生、着装不整洁、夏天袒胸露背、说话不文明、踩草坪等一些内容。再加之部分农民工的行为触犯法律,威胁到社会稳定,给社会治安带来了较大压力,使得民众对农民工的感情认知大大缩水。

  为了更真实地了解民众对农民工的形象认知,作者做了份问卷调查。一共发送了300份问卷,收回274份有效问卷。附注中的数据是汇总有效问卷后统计的选择数据量与相关说明。(见表1)
  该问卷调查进一步说明,大众媒体对农民工形象的报道是大众媒体社会功能的充分体现,它深远地影响着普通民众对社会某一群体的整体认知。大众媒体对该群体的客观公正的报道,使农民工群体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更显著地呈现在民众面前。这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社会公众对农民工群体的普遍关注和同情。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人们在有意无意中对农民工依然存在歧视,农民工受到的重视和尊重与他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成正比。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农民工的犯罪几率就比城市人高,再者说,如果大量剩余劳动力都在农村滞留,所造成的结果也许更加难以估量,所以说农民工是社会不稳定因素的结论下得为时过早。媒体应逐渐消除对农民工潜意识里的刻板印象,更加客观地报道,真实再现农民工形象,使民众对该群体有一个更真实的认知和了解。
  参考文献:
  ①许向东 《一个特殊群体的媒介投影——传媒再现中的“农民工”形象研究》,《国际新闻界》,2009年10月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3月中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