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卷入,还是低卷入?
2023-01-28 10:18:43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11月下 作者:罗祎文
摘要:——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状况研究
摘 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信息处理策略理论,将社交媒体的接触方式分为“高卷入度接触”和“低卷入度接触”。通过访谈法归纳并自编“社交媒体接触方式量表”,对回收到的646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发现,青少年在即时通信类社交媒体高度活跃,低卷入度的虚拟社交助长青少年形成媒介依赖,高卷入度使用方式强化了社交媒体的工具属性。
关键词:高卷入度;低卷入度;青少年;社交媒体
21世纪后,我国互联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由于对互联网社交媒体的使用,其行为特征发生了变化,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参与方式均受到了影响。此外,社交媒体还对人际关系、角色扮演、社会参与、媒介依赖、价值观念等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产生了影响。媒介技术与人的成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探究我国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的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背景与研究问题
(一)社交媒体的概念界定
关于社交媒体的定义,国内外均表述不一。2010年,Andreas M.Kaplan和Michael Haenlein根据以往学术界对社交媒体的讨论总结指出,“社交媒体是一组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程序,基于Web 2.0的思想和技术基础,并允许创建和交换用户生成的内容”。[1]基于此定义,根据应用程序的特征,社交媒体被划分为六大类:协作项目,博客,内容社区,社交网站,虚拟游戏世界,虚拟社交世界。
Tom Standage在《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2000年》中介绍了社交媒体的前世今生,将社交媒体视为基于人类信息分享的载体。社交媒体源起于公元前一百多年的古罗马时期西塞罗等政治家用于信息传递的莎草纸,到16世纪欧洲基督教的新教宗教改革运动,再到18世纪后半叶的美国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用于宣传的手册。经过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大众传播时期,互联网的出现让社交媒体开启了新的模式。
1971年世界上第一封电子邮件诞生,1980年新闻组(usenet)的出现,其起初目的都是便于与周围人的交流。[2]?1991年,Berners Lee建立了万维网,1994年Swarthmore学院的学生Justin Hall 发起了世界上第一个私人博客,开启了以网络为载体的社交媒体的大门。随后,1995年的校友网,1996年的搜索引擎Ask.com,1997年的美国在线实时交流工具AIM,1998年的在线日记社区 Open Diary,1999年的博客工具Blogger和LiveJournal等一系列社交媒体的持续出现,使得其越来越成为大众生活中的一部分。
我国社交媒体发展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发送了第一封电子邮件。1994年,中国大陆接入互联网,第一个BBS博客曙光站诞生。[3]?1995年,清华大学的教育类BBS“水木清华”上线。随后有了1996年的西线BBS、ICQ,以及1997年的四通利方,1998年的西祠胡同,1999年的天涯社区。[4]进入21世纪,我国社交媒体数量和类型开始增多,主要有腾讯QQ、博客中国、天涯、贴吧、新浪微博、豆瓣、校内网、饭否网、开心网等。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发展,近年来,微博、微信、知乎、豆瓣、小红书、快手等各类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中国网民常用的软件。
(二)“青少年”概念的历史与界定
关于青少年的界定,众说纷纭。百度百科对“青少年”的定义为,“青少年是青春期的年龄段的人,青春期是儿童转变成人角色的过渡时期,青少年一般是指自上初中到高中毕业。”[5]其对青少年的年龄划分为初中阶段的13-15岁学生群体,高中阶段的16岁到成年学生群体,一般为经历6年时间的中学阶段。此外,我国“国家统计局在统计普查中对青少年的划分是0岁至14岁”。[6]在心理学中,青少年一般被认为是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人群,为12-18岁年龄段的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人群的年龄划分,年龄10-19岁的为青少年。[7]在发布卫生信息时,关于 “adolescents”的报告中使用的年龄均为10-19岁。本研究综合以上多个观点,将年龄在10-19岁之间的群体视为“青少年”。
(三)青少年与社交媒体研究
目前,青少年群体在我国网民中占比很高。在“网民各类互联网应用的用户规模及使用率”中,按照用户规模大小,排在前十位的应用依次是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网络购物、网络支付、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文学、旅行预订。其中,网民使用率最高的是即时通信,高达96.5%。作为使用率最高的应用类别,即时通信“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是为了让用户与他人保持联系,操作都建立在超链接的基础上”。
2017年12月CNNIC发表的《2016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将“QQ”“微信”“陌陌”“阿里旺旺”“QT语音”等即时通信工具列为社交应用之一。研究表明,微信朋友圈的用户中,19岁以下用户占比最少,QQ空间用户中,19岁以下用户占比最高。从网络社交用户平均每日接触互联网的时长来看,20.0%的用户每天上网时长超过6小时的重度用户较多,21.5%的用户上网时长为3-6小时,只有17.2%的用户每天的上网时长在1小时以内。从社交网络接触的目的来看,出于“和朋友互动,增进和朋友之间的感情”“关注及获取感兴趣的内容”“及时了解新闻热点”等目的而接触社交媒体的比重较大。从使用功能上看,“QQ 空间、新浪微博、微信朋友圈用户主要为看朋友发表的动态/微博、分享/转发信息、发布/更新状态等方面”。由此可见,青少年用户群体是我国社交媒体接触与使用的重要人群。
(四)高卷入度与低卷入度
理查德·E.派蒂(Richard E.Petty) 和约翰·T.卡乔鲍(John T.Cacioppo)共同提出的ELM详尽分析可能性模型中,将人们进行信息处理的路径分为“核心路径”和“边缘路径”。“核心路径”代表着个体在处理信息时通过了大脑思路的核心区域,即做出了有意志的、精力多的思考。与此对立的是“边缘路径”,即不经过核心处理区,不投入意志力和精力,不包含过多思考。在青少年的社交媒体使用中,体现为高卷入度水平即需要较大的认知努力,和低卷入度水平即需要较小的认知努力。
根据以上综述,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问题:
1.青少年社交媒体的使用状况如何呈现?
2.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时偏向于高卷入度还是低卷入度?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首先通过文献搜索和访谈的方式编制“社交媒体接触方式量表”。添加基本信息栏目,共同组成本研究的问卷。经过与本专业相关教授的讨论,历时4周,将自编量表进行前测测试,测试检查信度和效度符合后,进行正式问卷调查。
(一)问卷设计
本文自编“社交媒体接触机制量表”,主要用以区分社交媒体的接触方式。通过对20名青少年就如何使用社交媒体及使用社交媒体的原因进行访谈,将社交媒体的接触方式归纳为高卷入度和低卷入度。量表由10个问题组成,特定交流需要、特定事务处理、人际关系维护、节约沟通成本、便捷性构成社交媒体高卷入度的因子,使用乐趣、排遣寂寞、打发时间、无法克制、习惯使用,构成社交媒体低卷入度的因子。10个问题均采用5分制计分,分数分别相加,分数越高,分别表示高卷入度程度越高和低卷入度程度越高。
在设计“社交媒体接触方式”问卷之前,本研究首先根据文献综述,利用便利抽样法对20名青少年进行线上访谈。访谈的主要问题有:1.你平常都使用什么社交软件?2.你为什么要使用这些软件?3.如果不使用这些软件,你觉得你的生活会有什么改变?通过对访谈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并与本专业相关教授讨论和修改,自编问卷包含以下10个问题。其中,4个问题主要测量目标为社交媒体的高卷入度,6个问题主要测量目标为社交媒体的低卷入度。
1.我使用社交平台是因为我有特定的人需要交流
2.我使用社交平台是因为我有特定的事情需要处理
3.我使用社交平台是因为大家都用
4.我使用社交平台是因为它的通信费用低廉
5.我使用社交平台是因为它的使用方便
6.我使用社交平台是因为这里充满了乐趣
7.我使用社交平台是因为这里能排遣我的寂寞
8.我使用社交平台是因为我要打发无聊的时间
9.我使用社交平台是因为我无法克制地被吸引
10.我使用社交平台是因为我习惯使用它
(二)问卷概况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向江西省南昌市、九江市、上饶市、赣州市的农村和城市地区初中和高中学生共发放800份问卷,回收649份有效问卷。通过因子分析, “因为大家都用”“充满乐趣”“排遣寂寞”“打发时间”“无法克制地被吸引”“习惯使用”,属于低卷入度的社交媒体使用。 “特定交流需求”“事务处理需求”“通信费用低廉”“使用方便”,属于高卷入度的社交媒体使用。两个维度分别进行可靠性测量。低卷入度的Cronbach a系数为0.755,高卷入度的为 0.626,社交媒体使用方式的总体信度为0.771。
研究发现
(一)青少年在即时通信类社交媒体中高度活跃
根据回收结果,此次问卷参与者年龄在12-21岁之间,年龄中位数为15岁,12-15岁占比多,14岁最多。其他具体表现为,女生多,占53.7%;初中生多,占67.8%;高中生占14.4%;大一学生占17.8%;农村地区占比多达71.4%;10.3%的参与者来自单亲家庭。此外,还有部分学生为在校寄宿生,部分为家庭住宿生。
根据问卷反馈的结果,青少年使用的社交媒体中,QQ的使用人数最多,为574人,频率最高,使用比例达88.85%,一周中平均使用天数为4.16天。微信使用人数有382人,使用比例为47.75%,一周中平均使用天数为2.98。抖音使用人数为374人,使用比例达57.89%,平均使用天数为2.17天。此外,社交媒体的使用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快手、微博、知乎、豆瓣、贴吧、陌陌、其他直播软件等,分别为37.93%、32.35%、15.94%、14.55%、14.09%、3.72%、0.93%,一周中平均使用天数分别为1.4天、1.32天、0.56天、0.43天、0.42天、0.13天、0.04天。知乎、豆瓣、贴吧等社交媒体具有一定的使用比例,但使用时长不多。统计发现,有超过两百名受调查的学生每天都在使用QQ、微信,有超过一百名受调查的学生每天都在使用抖音,接近一百名学生每天使用快手、微博。说明此类社交媒体使用的活跃度较高,成为不少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
青少年群体使用程度较高的社交媒体为QQ、微信等即时通信应用,抖音、快手、微博等讯息类媒体,知乎、豆瓣、贴吧等社交论坛。其中,即时通信应用的使用活跃度高,使用频率高、时间长。其次是抖音、快手、微博等讯息类媒体,使用规模较大,使用频率中等。此外,知乎、豆瓣、贴吧等社交论坛的使用规模虽大,但使用频率不高。社交媒体使用有高卷入度和低卷入度之分,取决于是否刻意、是否有预期目的。
(二)低卷入度的虚拟社交助长青少年形成媒介依赖
社交媒体将“线下”的社交活动延伸到“线上”。尤其是即时通信工具的普遍使用,使得线上社交变得更加容易。但由此导致的后果是,“过度频繁的联系让人产生习惯性的心理饥饿感,以至于每当离开通信设备、每当没及时收到回复时就不免心慌意乱”。[8]青少年的自制力相对较弱,因此较容易形成对社交媒体的依赖与渴望。具体体现为本研究发现青少年使用即时通信类社交软件的黏度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社交软件。
低卷入度的社交媒体接触不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由于耗费的意志力小,低卷入度容易长时间地存在,并形成习惯,助长了青少年的媒介依赖。
(三)高卷入度使用方式强化了社交媒体的工具属性
高卷入度社交媒体接触方式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一般是为了完成某些具体目标而进行。这种合乎理性、目的至上的行为可以视为工具理性。高卷入度的社交媒体接触行为是理性的,有意义的,更强化了社交媒体的工具属性。在本研究中具体表现为,青少年在社交媒体接触中,较少表现为高卷入度,且在高卷入度接触媒体时,对其情绪的影响较低,青少年高卷入度的社交媒体接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不良情绪。
与低卷入度的社交媒体接触不同,高卷入度的社交媒体接触的主要目的在于完成工作任务或必要的社交沟通需求,在此过程中,突出并强化了社交媒体的工具属性,而弱化其具体的社交内容和行为。此时的社交媒体可以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必要工具之一。社交媒体一旦被视为工具,属于媒介技术手段的一种,则不带有过多的感情色彩,并且具有完成工作和任务带来的成就感。
结 语
根据本研究的发现和结论,应多关注青少年的社交媒体使用行为,总体来讲应该提倡减少青少年的社交媒体使用,尤其是减少无意识社交媒体的使用,丰富现实中户外的文化活动。在家长、学校、社会的帮助下,有条件地引导青少年进行健康的社交媒体使用。
本研究的局限在于,限于问卷的短期效用,无法判断在更长周期内社交媒体使用的状况,因此,未来可结合试验法、观察法,长期跟踪调查,在更长的周期内考察不同的社交媒体接触方式对青少年的影响,以得到更全面的认识。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大数据背景下学龄儿童新媒体使用与身心健康关系的实验研究”(批准号:18BXW082)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Kaplan A,Haenlein M.Users of the world,unite!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Social Media. Business Horizons,2010.53(1),59-68.
[2]郭蕾.纵览社交媒体40年发展史(组图)[EB/OL].中国青年网.http://qyj.youth.cn/.xwtt/201210/t20121023_2540959.htm,2012-10-23.
[3]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
[4]@Hiro.中国社交二十年[EB/OL].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272660189_114819,2018-11-01.
[5]百度百科.青少年[D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青少年/66642?fr=aladdin.
[6]莫晓春.关于“青少年”年龄界定问题的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9(02):38-40.
[7]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Adolescents.2016. Health risks and Solutions.
[8]李菡.大学生与社交媒体:一场孤独的狂欢[N],中国青年报,2014-03-26.
(作者为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11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