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赵浩生记忆里的大公报

2015-08-27 12:19:40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7月上   作者:刘宪阁

摘要:大公报的权威地位不但体现在评点民族大义、国是时局的严肃社论上,也体现在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小文章里。

  文/刘宪阁

  以前看电影《猛龙过江》,李小龙饰演的角色刚到意大利时,言语不通。进餐馆点菜,先是连声鸡蛋、鸡蛋,后来又连声egg、egg,服务员还是不明白,最后不得不在菜单上胡乱比划了几样。结果端来一看,都是汤类,连吸带喝地吃完,周围人都很奇怪地看着他。这个情节令我印象很深。因为十年前第一次去香港开会时,面对全是粤语的菜单,我也是无所适从,只有奶茶和面包还算认识,于是点了这两样。结果餐后饿坏了;晚上到一位在中山大学读博的老同学那里,总算用她从内地带来的蔬菜和方便面填饱了肚子。

  后来发现,到了陌生的文化空间,有类似尴尬经历的,还不止电影里的李小龙和作为土包子第一次出洋(这还非真“洋”)的俺。1920年生于河南息县、1949年后在海外漂泊多年的名记者赵浩生,就在回忆录《八十年来家国》中谈到,他也遇到过类似的窘境。某年在法国,因为不懂法文,他也出了不少洋相,特别是他一个人先到巴黎打前站的时候。有天他独自走到公寓附近的餐馆吃饭。法文菜单他一个单词也不认识,就随手一指,叫了一份午餐。菜端了上来,他就开怀大吃,吃饱了就叫服务员结账。这时发觉对方表情不太对劲,也无法深究。离开时,饭店的人都以十分惊异的眼光看着他,他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后来太太、孩子们来了,全家又到这家饭店去吃饭,服务员比划着跟他太太和女儿说了半天,他才知道自己上次一个人到这里来吃饭时出的丑。原来他不懂法国人吃饭的规矩,才吃了第一道开胃菜,加上点儿面包,觉得吃饱了就付账走人。餐馆以为赵是不喜欢这里的主菜才走的。对法国餐馆来说,客人不喜欢吃他们的菜,可谓莫大耻辱。赵回忆说,完全是因为自己的无知才闹出了这个笑话。

  实际上,不光空间或国度的变换容易导致因无知而引发尴尬;就是时间的挪移,也可能使我们对过往的很多事情,由于无知甚或缺乏同情之了解,而变得陌生和不可理解。比如,除了过度的揄扬或者刻意的贬损,也许今天人们很难恰当地理解新闻史上的大公报曾经的角色和作用。在这方面,作为那段往事经历者的赵浩生,也留下了一些有趣的回忆。他从中学时代起就开始读大公报。尤其抗战期间在重庆出版的该报,虽然“只是一张浅黄色、吹弹即破,薄薄的土报纸,但上面是字字珠玑,其精神力量极大”。和一般人的看报习惯不同,赵浩生不但读,还背社论。他开始背大公报的社论,是在甘肃兰州养肺病的时候。那会儿他住在离黄河铁桥不远的河北,站在依山而建的平坦房顶上,可以看到滚滚的黄河。他每天一遍又一遍地读着那些气势磅礴、文字铿锵、立论公正的大块文章,直到倒背如流。“这是知识的滋养、意志的锤炼、精神的享受。是大公报的精神力量使我战胜病魔,迎接到抗战的胜利,最后投身于新闻事业。”

  据称这位被周恩来喊做小胖子的记者,曾经能用两种口吻叙述同一条消息,一条在中央日报用,一条则发表在新华日报上。最多的时候,他同时受12家报章之聘,领取12份薪水。当然,这只是传说,而且阴错阳差,赵浩生失去了进大公报的机会。不过在抗战胜利后国共和谈那段新闻报道非常活跃的时期,他以同业的心情看大公报,更体会到这份报纸的影响力。据他观察,大公报的权威地位不但体现在评点民族大义、国是时局的严肃社论上,也体现在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小文章里。他记得很清楚的是一则报道重庆新建跳伞塔落成的新闻。典礼由当时的监察院长、美髯公于右任主持,大公报的标题是“于院长掀髯高呼:‘青年们上来!’”可谓有声有色。

  关于大公报的精神力量,赵浩生还谈到一个例子。那是1976年归国时,赵浩生访问了在淮海战役中被俘、自杀不成之后又一度拒绝中共教育改造的杜聿明将军。赵问最后是什么原因使他改变思想接受改造。杜的回答是:因为在济南见到大公报的王芸生。他说:“看到王芸生都跑到共产党这方面来了,使我感到共产党并不像蒋介石和我们心里所想的那个样子。”

  (作者为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7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