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在乎用户,更要在乎“体验”

2015-12-02 17:52:51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11月下   作者:高金国

摘要:一切不以体验为先导的用户理念,都不靠谱。

  文/高金国

  老高一直很关注董明珠和雷军打的那个赌。2013年年底,在CCTV,雷军说,咱赌1块钱的,赌五年后我(小米手机)能超过你(格力电器)。董明珠说,1块有啥赌头,要赌就赌10亿。五年过去了,显然两人都没拿赌注当回事儿,但都憋着一股劲儿在较量。2015年年末,格力的业绩没以前那么亮丽,不少人又重提这个五年前的赌局。

  对任何事情的关注,其本质都不外是对自身的关注。关注这场赌局,主要是因为,这可以看作一场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的较量。

  不过,如果因为两个人“较劲”,就刻意把两人的理念割裂开来,显然有失偏颇。比如网络上流传的这段文字:

  “董明珠确实非常重视产品质量。但是,眼睛死盯产品,却忽略了用户体验和感受。这一点,是绝大多数传统企业家很难拐过来的一个弯。他们以为产品质量就是一切。不明白,满足用户需求、符合用户体验才是第一。产品质量是第二、第三,它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才有意义。”

  质量和用户体验,难道可以割裂吗?显然不是。体验,是质量基础上的体验;质量,是以体验为导向的质量。没有体验的质量,还能叫质量吗?体验不佳,完全可以定义为“质量差”。没有质量的体验,更是不可思议。一部手机给用户的体验很好,可屏幕一捏就破,那又是啥“体验”呢?这两者,原则上是可以统一的,而且最好统一。

  用户体验这个词儿,来源于互联网企业。这类企业大多属于技术型企业,侧重于软件服务,很多并不直接生产硬件产品,所以格外看重用户的体验。从这个角度来讲,“用户体验”就是他们的产品质量。

  这种理念,对传统行业同样极具借鉴意义。如果在质量的导向上,完美融合互联网企业的“用户体验”观念,实现“质量+体验”,那又何尝不是一种“互联网+”呢?

  很多传统媒体已经接受并开始使用“用户”这个概念。这个概念的核心,是“用”,把自己看成对方使用和消费的对象,把媒体看成产品;而以往的“读者”“观众”概念,核心在于“读”和“观”,用户的主动性差,用户和媒体之间隔了一层,“消费”的色彩较淡。

  现在,很多媒体都开始强调“用户”二字。值得警惕的是,不要让这个理念成为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而要强调它的核心在于体验;一切不以体验为先导的用户理念,都不靠谱。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报纸就是报纸,给读者看的;电台就是电台,给听众听的——看和听,需要什么体验?又如何让用户体验呢?

  细究下来,传统媒体的“用户体验”还是有迹可循的。我们以报纸为例来看一下。

  这种体验,首先体现在便捷性上。报纸是一个信息超市,读者找到自己最需要的信息,要比较便捷,不那么麻烦。报纸更具直观性,编辑想要突出的内容可以刻意突出;即便如此,便捷性也是一个永远没有最终答案的课题。

  便捷性还包含两个概念:易读性和到达率。易读,就是稿件中不要有太多阅读障碍,让读者读起来越顺畅越好。到达率,一是指作为商品的报纸,能不能安全、有效、及时地送到读者手中;二是指记者采写的稿件,能不能通过合理、便捷的编排,把最有效的信息传递给读者。

  其次是舒适性。舒适性可以涵盖很多东西,比如版式是否美观,语句是否优美,语言是否个性化、通俗化。媒体越来越多,优美的文章却越来越少;网络上一些所谓的个性化文章充斥着低俗的语言和耸人听闻的观点。越是这样,传统媒体就越应该刊出好文章,让那些读上去令人舒坦、舒服、舒适的好东西占领版面。

  第三是实用性。媒体的信息,对我是有用的、有益的,这是首要的一点;另外,当我遇到“青岛大虾”之类事件的时候,除了想到报警,还想到拨打媒体热线投诉。媒体的投诉功能要充分体现。

  最后是排他性,也就是稿件是我家独有的,除了本报和所属新媒体,别无分店。

  这是仅就内容而言的用户体验。其他方面,比如发行、广告方面的用户体验,也很关键。报纸订阅方式,是否该改进一下了?能不能实现微信支付、手机支付?广告来回审核耗费了很多精力,能否改善?这些做不好,想给用户带来美好的体验,恐怕不太可能。

  (作者为鲁中晨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11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