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黄远生:指斥权贵,主持公论

2016-01-13 15:32:10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1月上   作者:高明勇

摘要:  今日无论何等方面,自以改革为第一要义。夫欲改革国家,必须改造社会;欲改造社会,必须改造个人。

  文/高明勇

  一百多年前,1915年,袁世凯倒行逆施,准备称帝,到处收买人心,营造舆论。他许诺,若能为之撰文赞成帝制,将付黄金十万作为酬劳,同时奉上一个部长的职位。被袁世凯看重的对象,就是黄远生——“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但,“远庸大窘,一连七八天,他想延宕不作,那边天天一两封信地催促他”。无奈之下,黄远生只得虚与委蛇,作了一篇“似是而非的,表示对于帝制之意”。结果,袁世凯“龙颜”不悦。于是,9月3日,他只身逃离北京,南下上海,决意“此后当一意做人,以求忏悔居京数年堕落之罪”。(《致甲寅杂志记者》)同时,他在《申报》《时报》《大陆报》刊发启事,声明与袁世凯御用的《亚细亚报》脱离关系,宣称《亚细亚报》旨在“鼓吹帝制”,与自己“宗旨不合”,故“不愿与闻”。1916年,黄远生远走美国,在旧金山街头遭遇枪杀,时年31岁。谁人所杀,至今仍然是谜。

  值得一提的是,袁世凯在镇压了二次革命后,就实行报业管制政策。据统计,仅1912年4月到1916年6月,封闭报馆达71家,传讯49家,捣毁9家,24位报人被杀害,60余位报人被捕。

  黄远生在新闻史上的名气,一般都认为来自“远生通讯”,实际上,黄远生的很多文章,很难简单以新闻或评论来分类,最显著特点就是将文学化的手法导入新闻写作,善于捕捉细节,擅长现场的情景化表现,刻画人物“须眉毕现,影无遁形”,针砭时弊“发聋振聩,暮鼓晨钟”。

  对于这种文体创新,他在自己开始新文体尝试的开场白中敬告读者:“吾此后所谓新闻者,不必尽为朝章国故也。市井琐屑,街谈巷议,皆一一作新闻观,此在日报中实为创格。”

  一以贯之的是对新闻的理解,即办报应“支持政论公理,以廓清腐秽,而养国家之元气”,“一新政治或社会之空气”;办报应“指斥权贵”,“对于今之总统、政府、政党、议院及言论界,尽相当之忠告”,“以公明之正义督责之”。

  这种理念认知,也与黄远生的经历有关。作为晚清最后一批进士,他拒任知县,东渡日本,入日本中央大学攻读法律。归国后,“立意不做官,不做议员,而遁身于报馆与律师”。

  辛亥革命爆发之后,黄远生与蓝公武、张君劢创办《少年中国周刊》,开始了正式的记者生涯。

  在袁世凯收买黄远生之前,黄远生曾连续撰文进行批判,比如《正告袁总统》等。指斥权贵,毫不留情。

  黄远生有一篇成名作,《外交部的厨子》,揭露当时中国社会之生态,入木三分。此厨子在前清“声势浩大,家产宏富,乃至能力回西太后之意,与中外赫赫之李鸿章对抗”;民国成立,仍盘踞外交部,利用“官长之爱财物未必不同”的心理,优游于官场;及至被开除,“犹可辇致巨金之外国银行,遨游青岛天津上海之间也”。

  十几年前,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光芒曾较多关注黄远生,他指出黄远生的贡献与影响是时人共睹的,在他死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其影响所及仍然遍布思想文化领域。他将黄定位于“新文化先驱者”,理由之一是仅就当时思想界影响最大的《新青年》及《新潮》而言,单是提到他的名字或涉及他言论的文章就不下30篇。

  确实如此,仅一篇《忏悔录》,足以彰显黄远生的贡献与价值。在这篇《忏悔录》中,作者深刻“忏悔”,指出“今日无论何等方面,自以改革为第一要义。夫欲改革国家,必须改造社会;欲改造社会,必须改造个人”。

  同时,他提出了著名的“新闻记者四能说”。新闻记者须有四能:(一)脑筋能想;(二)腿脚能奔走;(三)耳能听;(四)手能写。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是谓能想;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之所存,以时访接,是谓能奔走;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刻画叙述,不滥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态度,是谓能写。根据这个标准,认为“余无一于此,何能为新闻记者!”(原刊1915年11月10日《东方杂志》)

  在《忏悔录》中,他说:“人当独立自尊……而余自为学生,以迄今日,对此四字,乃无丝毫做到,宁不愧死。”这是他对评论的认识论,也是方法论。

  (作者为凤凰网评论总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1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