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让人大成为“电视问政”的总后台

2016-02-01 02:32:14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1月下   作者:乔新生

摘要:  只有让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电视问政”的总后台,才能让各级官员有所忌惮。

  我国中部一个城市由于长期坚持“电视问政”而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每到“电视问政”节目播出时,市民围坐在电视机前,对参加“电视问政”的官员评头论足,这个节目不仅是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同时也是社会影响力最大的节目。

  可是最近一段时间,这个节目的收视率直线下滑,对节目的负面评价越来越多。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电视节目中政府官员逐渐地从配角变成了主角。一些政府官员把“电视问政”节目变成了政策发布会,而那些向官员提出问题的记者和现场嘉宾,则成了可有可无的陪衬。曾经多次参加“电视问政”的一位大学教授非常困惑,私下问我为什么这几年电视台不再邀请他担任节目的嘉宾。我曾经询问过电视台的负责人,负责人坦然相告,不是因为电视台不愿意邀请敢说真话的大学教授,而是因为市政府一些官员认为,这位大学教授不配合,发表的言论十分刺耳,因此,不能邀请这样的大学教授作为“电视问政”的嘉宾。把习惯于说真话的大学教授拒之门外之后,“电视问政”节目四平八稳,平淡无奇,收视率下降自然在意料之中。

  电视台“电视问政”节目所面临的困境,实际上也是我国媒体普遍面临的困境。媒体应当监督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这是执政党赋予媒体的神圣使命。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党政官员害怕在节目中被动,因此,让大胆直言的专家学者消失于荧屏。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由于没有了逆耳忠言,电视节目也就失去了观众。

  解决这个问题恐怕非一日之功。长期以来,一些党政官员习惯于高高在上,习惯于通过媒体发号施令。因此,当媒体找准自己的位置,把镜头对准党政官员,并且要求党政官员必须现场回答观众提出问题的时候,一些党政官员坐卧不宁,他们希望把握局势,减少节目的对抗程度,从而使自己在节目中能挥洒自如。

  这是一种极端不自信的表现。党政官员应该勇敢面对媒体,借助于媒体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可是,当一些官员缺乏政治自信的时候,他们习惯于动用行政权力,阻挠电视台邀请那些具有真知灼见的专家学者参与节目和官员“当面锣对面鼓”,进行现场切磋。官员的这种选择权,不仅会导致“电视问政”节目彻底变味,而且会让观众对官员彻底失望。他们会认为官员缺乏解决问题的诚意,缺乏直接面对问题的责任感。一些官员虽然口口声声对工作不到位感到抱歉,但是在内心深处,他们仍然认为自己应处于主动地位,不允许他人说三道四。这种“割发代首”的惺惺作态,非但不能提升官员的形象,反而将一些官员善于做表面文章的丑态展露无遗。

  官员应当意识到,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既然让电视台制作“电视问政”节目,那么,就应该表现出足够的善意和诚意,让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学者参与节目,并且指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集思广益,广纳善言。

  电视台必须得到党政部门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创办“电视问政”这样的节目。但电视台也必须真诚面对观众,向观众呈现出最真实的东西,这样才能吸引观众注意,也才能提高电视台的收视率和经济效益。

  笔者建议,今后电视台可以在纪检监察机关的支持下,与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合作,由地方人大常委会主持“电视问政”节目,因为这样做可以把政府官员的表现与其政治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政府官员在“电视问政”过程中,没有真诚面对观众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程序罢免其职务。这样才能督促党政官员认真对待群众提出的问题,也才能让“电视问政”这类节目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从长远来看“电视问政”既要依靠纪检监察机关,同时也要依靠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人大及其常委会代表人民当家做主,掌握官员的任免权。只有让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电视问政”的总后台,才能让各级官员有所忌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电视问政”节目的作用,通过监督党政官员,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作者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院长、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1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