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都是流行语惹的祸

2016-02-11 00:40:00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2月上   作者:张灿灿

摘要:  一味地机械沿用一种标题制作模式,会陷入平庸,而平庸是标题最不该有的气质。

  题

  好一半文,好题先声夺人。这是新闻人的通识,所以才滋生了很多标题党。不过标题党和好标题并不等同,前者空有其表,后者却是题从文出、文如其题。

  俗题易有、好题难得,起标题是功夫活。在新闻实践中,有个不成文的法子逐渐变得普及起来:用寥寥数字勾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起书名、电影电视剧名遵循同一法则:一“名”惊人。新闻标题如能借鉴甚至引用书名、剧名,势必能够锦上添花,甚至点石成金。如,“都是××惹的祸”,“××的花样年华(或黄金时代)”,“与××共舞”,“舌尖上的××”……诸如此类的新闻标题,相信每个读者都不觉得鲜见。

  同样对治疗平庸标题有奇效的,还有网络流行语。十几年前,新闻正文里E_mail都要写作“伊妹儿”,如今这种隔阂早已抚平,网络流行词汇可以不加解释地夹入新闻标题,正文里更是可以成句成段地出现。“高富帅”“剁手党”“Duang”“吓死本宝宝了”“城会玩”等等,这些词汇频繁出现在新闻标题里,已经名正言顺地加入新闻语言,不需要任何注解和转化。

  甚至,有些网络语言还天生自带“以一敌十”的内涵,一时间还找不到别的词来替代。比如,2015年出现的一个神奇的流行词“然并卵”。它是“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的缩写,根据百度百科,它指的是一些事物看上去很复杂很高端,却没有实质性的效果,或者得不到理想的收益,多用来表达无奈、调侃之情。看到了么,短短三个字,就表达了如此复杂的意思,岂是所谓简练标题可比?因此,起标题用网络流行语,无论多短多奇特,懂的人必定会心一笑。

  再回头看看本文标题,显然也落入了惯用的套路;用流行语或者名著名、影剧名称,让标题精炼又通俗,简直是“起标题神器”。由此可见,艺术、网络、新闻间的跨界,有时可以擦出火花。

  跨界当然值得鼓励。“然并卵”,凡事不可能百利而无一害。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做新闻,一条路走的人多了,就不能再走了,再走就成了“旧闻”。

  以前用电影名做标题,浑身都透着一股“雅”的味道。多少因为电影还没普及到大众,天生自带曲高和寡的范儿,电影名也起得隽永经典。而近几年电影市场一路高歌,小成本电影都动辄票房上亿甚至十亿,看电影已经和逛街买东西一样普遍。简单粗暴地说,就是俗了、庸常了,所以有些电影名已经不再符合新闻语言要求的“客观、精炼、平实”。

  更可怕的是,不加节制地引用、人云亦云地效仿,导致滥用变得司空见惯。《人在囧途》《泰囧》《港囧》系列“囧”电影火了,一时间满眼可见“囧”字夹在新闻标题之间,京囧、澳囧、韩囧,频繁得令人尴尬;最近《寻龙诀》热映,“摸金校尉”在热门标题里又赫然在列,广泛用于金融股市消息和描写小偷的社会新闻中,屡试不爽。

  而网络语言的局限性就更突出。夹杂网络流行语的标题,只能给懂的人看(通常是熟练使用网络的年轻人),不懂的人看到会觉得一头雾水甚至认为有错误。其次,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体系还有很强的冲击性,甚至能瓦解原有的语言体系,重塑一个新的语言风格。久而久之,会导致大家的表达方式趋于一致,逐步向网络流行风靠拢。比如,我们所有的动作都可以用“Duang”来形容,饭duang一下好了,人duang一下睡了,天duang一下蓝了……一词走遍天下,沟通全靠脑补,新闻语言也走向完全日常化和贫瘠化,这样的结局略微有点可怕。

  曾经被视作灵光一现的起标题形式,现在已经“土掉渣”。这种风格并非被时代淘汰,而是因为一味地机械沿用一种标题制作模式,会陷入平庸,而平庸是标题最不该有的气质。

  也许笔者对过度使用“起标题神器”的后果预计得有些严重,但即使作为普通读者,也不得不说:一个梗只能用一两次,越少越好。不然,就真的好乏味。

  (作者为检察日报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2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