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参考消息》唤起的红色记忆

2016-02-11 00:46:00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2月上   作者:时统宇

摘要:  信仰、信念、信心等价值观层面的东西,更值得让媒体倾注热情和投入。

  这些年,每次坐国航的班机,起飞前空姐都会对我说:“您是我们的金卡会员,这是给您准备的报纸。”基本上,《参考消息》和《环球时报》是赠阅的标配。于是,我在万米高空,仍然是《参考消息》的忠实读者。平常我有一份《参考消息》,是北京版的《参考消息》,因为周一到周五,北京版的《参考消息》都有16个版的《参考消息·北京参考》。

  那么,《参考消息》是如何唤起我的红色记忆的呢?是想起了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三国四方”吗?是当年的中苏边境战云密布吗?是1989年的莫斯科落日吗……都不是。是《参考消息·北京参考》每周一的“北参书榜一周排名”。这个排名分成“总榜”“经济类”“文史类”,并在下方注明“北参书榜资料依据新华文化购书指南、西单图书大厦、中关村图书大厦、当当网、亚马逊中国等畅销书排行榜整理”。在总榜上,曾经有很长时间位居榜首的是小说《红岩》。直到我写本文时,《红岩》的排名是总榜第三位。

  为了有实证,我在元旦去北京望京图书大厦,果不其然,偌大的门店,一进门的畅销书架上,《红岩》熟悉的封面十分抢眼。

  为什么?为什么问世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初的《红岩》在今天还有如此畅销的魅力?

  也许,电影《风声》结尾更能形象地说明问题:老式轿车穿行在“云深不知处”的山路上,画外音传来顾晓梦的遗言:“我不怕死,我怕的是我爱的人不知我因何而死,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是希望家人和玉姐原谅我此刻的决定,但我坚信,你们终会明白我心情。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的开篇这样写道:

  这段遗言虽然是用“摩斯密码”偷运出来,但事实上,顾晓梦是大声地、一字一句地向世界宣告“我—是—谁”。面对这段告白,一位网友坦承:“不能看,每看一遍泪奔一遍。”《风声》原著作者麦家的解释是这样的:“人生多险,生命多难,我们要让自己变得强大、坚韧、有力,坦然、平安、宁静地度过一生,也许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自己‘交出去’,交给一个‘信仰’。”

  说得好!我们回到《红岩》。女主人公江姐的话穿越了时空隧道:“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我第一次读到这样的经典话语时还是个十岁少年,但终身难忘。后来我知道了:这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因为信仰,因为精神,因为人性和人心对正义与良知的向往。30年前,当我第一次到重庆时,首先要去的就是白公馆和渣滓洞,那是我萌生已久的期待和虔诚的向往。在曾经囚禁江姐的牢房里,我看到了江姐就义前写给孩子的信,内心的震撼无法形容。据统计,《红岩》的销量已超过千万册,如此巨量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在上个世纪的红色经典中,《红岩》的传播力、影响力、感召力独占鳌头,为什么?因为信仰。

  如今,哀鸿遍野的中国报业对于《红岩》为什么能持续畅销的问题没有兴趣,甚至懒得关心图书的销售排行,以至于要靠国际范儿的《参考消息》“出口转内销”。这些年来,《参考消息》的经营状况包括发行量是令人羡慕的,问题在于:媒体的品位是不是由自身的经营状况决定的?广告少了就免谈形而上?大家都在扑向电商时,能不能像上海的几家报纸那样,关注图书销售的实体店?一句话,信仰、信念、信心等价值观层面的东西,更值得让媒体倾注热情和投入。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2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