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30日 星期二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纸媒转型,不妨从微信公众号开始

2016-03-01 17:09:59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2月下   作者:叶铁桥

摘要:传统媒体鼓励员工运营微信公众号,可让员工了解新媒体的运营规律,认识用户。

  做了8年的深度报道,不承想,我的职业生涯转型竟是从一个微信公众号开始的。

  在中国青年报工作之余,我做了个自媒体“刺猬公社”,定位于媒体观察。慢慢地,用户多了,传播面也广了,突然发现自己也“重要”起来了,各种活动、会议多到难以招架。一些媒体甚至从报社层面邀请我去交流,有时还有总编辑来听,让我出乎意料。

  报社领导觉得我在新媒体方面做得不错,让我组建了官微运营室,专门负责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微博的运营。

  做一个微信公众号后会发生这么多变化,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微信公众号对媒体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媒体领导为何如此重视?

  和很多人一样,我起初并不太在意微信公众号,总觉得它只是传统媒体的一种“变脸”,虽然换了件新媒体的外衣,但身子骨还是传统媒体。从很多维度而言,我更愿意把微信公众号看做移动互联网上的“报纸”。首先,二者都是内容提供者;其次,它们都存在着一个发布者对应多个订户的两层结构;再者,绝大多数微信公众号每天也只能发布一次;第四,微信公众号正式发布后的内容无法撤销和修改(除非删除);第五,微信公众号内容的主要承载方式也是文字和图片(只可以加入少量音视频)。

  在内容生产方面,微信公众号的基本流程也是找选题、定方向、采写编辑、校对发布,与报纸的生产流程差别不大。

  运营微信公众号的门槛非常低,人人都能申请账户。目前国内的微信公众号已超过1000万个,活跃的也有200万个。面对一个谁都能玩的领域,传统媒体为什么要趋之若鹜?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趋之若鹜是对的。试想,中国目前还有哪个移动互联网工具比微信受欢迎?活跃度比微信高?用户在哪里,媒体就应该办在哪里。微信上聚合了巨量的受众,渔夫不能找到鱼多的水域撒网,一定是失败的渔夫。

  别看微信公众号跟纸媒有很多相似之处,一个能获得大量用户并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不是轻易就能做好的。每个成功的微信公众号总有其独到之处。即使同样是生产内容,也可以比较下,在“快、极致、专注和口碑”上,有几家报社做得比微信公众号强?现在往往热门事件一发生,自媒体就发声了,速度快到无以复加。从“极致”上来说,虽然自媒体在信息采集方面主要依靠网络,但其对现有信息的整合与深度挖掘,明显占据上风。“专注”就不用说了,几乎每个垂直领域都有大量优质的自媒体。至于“口碑”,目前很多自媒体的声誉已经远超过一些传统媒体。

  从风格而言,自媒体“说人话”,更接地气,不像纸媒一样板着面孔。这种姿态不是刻意装出来的,而是自媒体运营者每天在对阅读量和点赞数的反思中、在对用户调性的反复揣摩中调整出来的。难怪腾讯公司的企鹅智库2015年11月的一份基于5万多人的调查显示,有55.6%的受访者认为自媒体的内容跟原创新闻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

  传统媒体以自我为中心,新媒体以用户为中心。传统媒体要探索转型之路,不妨从微信公众号做起。国内已经有不少媒体在这样做了,北京青年报和新京报的表现就非常突出。北京青年报旗下有“团结湖参考”“政知局”和“教育圆桌”等知名微信公众号。2014年底,该报重奖旗下“团结湖参考”8万元,引发传媒圈热议。北京青年报常务副总编辑田科武告诉我,北京青年报对旗下所有微信公众号的奖励政策是——粉丝一万是奖励起点,粉丝数涨一万奖一万。如果产生收益,前期收益大多归公众号的运营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员工转型”。

  2015年,新京报全力打造微信公众号矩阵。每周的采编例会上,报社领导都会总结微信公众号矩阵的数据和业绩。一年多来,以“政事儿”为代表的新京报微信公众号矩阵迅速崛起,再加上在报道内容方面的发力,新京报成为国内纸媒中的耀眼代表。

  随着用户和广告资源不断向移动互联网倾斜,传统媒体现阶段与其花大本钱在希望渺茫的客户端上发力,不如让员工先驾着小舢板出海试水,鼓励员工运营微信公众号。这对员工了解新媒体的运营规律、真正认识什么叫用户、再造媒体内部生产流程、获得年轻用户甚至重塑品牌影响力,都能起到试水的效果。等到水性好了,再做点什么不好?

  (作者为中国青年报官微运营室主任)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2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