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30日 星期二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媒体人:尊重试错,鼓励创新

2016-03-01 17:15:46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2月下   作者:王建珂

摘要:媒体人要对试错、创新有正确的认识,具备尊重试错、敢于创新的气魄和勇气,而且能够把握好试错的方向。

  近年来,随着中央强调创新驱动战略,在传媒界,一个新词“试错”越来越热络。

  知名媒体人杨澜不久前在一次采访中,为青年学子们提出了勇于试错的建议。她认为,试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青春就是需要通过试对和试错这两种方式去找到勇气和智慧的结合点。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评论员白岩松在其近作《白说》中指出:中国有无数的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失败,而不是因为成功。以史为鉴,回归到个人去看,我们应该知道,失败有时是需要的,而且是伟大创造的重要动因。此外,我们还应该明白,挫折与失败原本就是变革的机会。

  前些日子,资深记者、《企管天下》电视栏目创始人任超一举办的“超一私董会”落幕。会上就如何降低试错的成本进行了讨论。有的人提出创业要快速试错,小步快跑,边跑边调整姿势来冲刺。

  这些媒体人表达的对失败和成功的看法,符合中央关于尊重试错、倡导创新的精神。习近平在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上强调,要完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营造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浓郁氛围。李克强不止一次地呼吁,要实现全民创业,万众创新,就要大力倡导试错。去年初他在莲花山小平像前和老同志重温邓小平南巡讲话时指出:“深圳是试验田,要探索、探索、再探索。探索不是马上定型的东西……尽可能地给你们发展的宽容度,让你们大胆地去闯,大胆地去干,而且允许有试错的机制,错了再拿回来。”

  试错的基本思想是人们在追求某一目标时,可以通过不断试验消除误差,从而到达成功的彼岸。古今中外很多事例,莫不证明了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实现了我国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零的突破、挽救了数百万人生命的抗疟药青蒿素首位发现者屠呦呦,仅试错就试了近两百次,当时全国各地协同攻关的几百名科技工作者试错了多少次,就无法统计了;近来,军工、民用产品捷报频传,莫不是创新、试错的结果……

  我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要啃硬骨头,许多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创新就显得特别重要,而试错常常是创新的前提。

  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就不会有前车之鉴可以参照,也意味着可能犯错。许多地区、领域的创新、改革、发展,其动力来自先试先行的勇气,以及对改革试错者免责的体制和机制。有了这种体制和机制,才能使改革者不畏首畏尾、缩手缩脚,而是大胆迈开双腿,勇往直前。

  同时,正如李克强所讲,试错也是有边界的。这边界,实质上就是宪法和法律的边界。法治不仅能有效防止有人打着改革、创新的“旗号”谋私利,也在制度上对改革创新进行了最有效的保护和支持。

  尽管为鼓励创新、容忍和尊重试错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试错”一词还成了2015年的国考题),但要立竿见影,怕是不太实际,因为我们历来缺少尊重失败的文化,“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腐朽观念,还在禁锢着一些人的头脑;“输不起”的担忧,还在捆绑一些人腾飞的翅膀。同时,存在一些关于试错的错误观点。例如:有人认为“文化大革命”也是历史性的试错。这是不对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浩劫、大悲剧,当然,也可以说它提供了反面教训;汲取这些反面教训,才有了后来的拨乱反正。但绝不能认为“文化大革命”也是一次试错。允许试错不等于纵容和鼓励犯方向性错误,甚至犯罪。

  媒体是社会舆论的引领者。思想决定行动。媒体人要做到尊重试错,鼓励创新,首先自身就要对试错、创新有正确的认识,具备尊重试错、敢于创新的气魄和勇气,而且能够把握好试错的方向。有的媒体人误认为试错是一个让人忌讳的词儿,试错就意味着犯错误,而不敢大胆报道勇于探索、宽容试错,这实际上也影响了我们倡导的创新驱动的宣传报道。

  让人欣喜的是,尊重试错,不仅有媒体人呼吁,而且有媒体报道践行的情况。上海《东方早报》不久前报道浙商博物馆专门为“失败者”设展区,目的是为了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财富论成败,突出创业者的精神。山东《齐鲁晚报》在今年1月份举行的济南两会期间报道,济南将尽快出台容错和纠错机制。

  期待媒体人为尊重试错、鼓励创新鼓与呼,推进我国驱动创新战略落到实处!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系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2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