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中国电视还有诗人的位置吗?

2016-03-10 14:52:26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   作者:时统宇

摘要:中国一线卫视能多一点诗情画意和家国情怀,是我们由衷的期待。

  春节前我的最后一个活动是担任四川卫视《诗歌之王》的点评嘉宾,那天已经是腊月二十六,农历立春。

  现场有一幕让我和观众热血沸腾,是周小鸥的激情演唱和词作者梁芒的深情告白:“有一段时光,六点钟起床。打好铺盖卷,背上冲锋枪。那一身军装,穿上英姿飒爽。我觉得我是祖国的一颗子弹,勇敢而有力量。背了一次枪,就敢和命运较量。受伤开了口,就用针给自己缝上。我曾是一个胆小的人,这几年兵没白当。如果祖国需要我,随时为他站岗。”这首歌的名字叫《红旗上的星星》,典型的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现场的感受,很有些孙楠的《五星红旗》的冲击力。

  曾为军人的诗人把我们带到了30多年前的中越自卫反击战,我记住了他的金句:“人民就是我的首长,家乡就是我的营房。”一代人记忆深处的歌声仿佛再次响起:“手握一杆钢枪,身披万道霞光,我守卫在边防线上,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放眼荧屏,恍若隔世。

  我做了这样的点评:我是一个职业的电视研究者,在中国电视界有话语权。参加《诗歌之王》我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能有一个有穿透力和震撼力的理由,去说服眼光挑剔的一线专家和主管部门的领导关注我们的节目,因为中国电视不能光有满屏真人秀、收视率、广告、冠名……我们还有诗和远方。我们不能光有小桥流水、花前月下,我们必须有金戈铁马、大江东去。习总书记提出的军人要有血性,文艺作品要有筋骨的要求,应当有积极的电视呈现。他在五大战区授旗时重新强调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一定不是一帮电视上奔跑的小鲜肉。

  让我们在血脉贲张后回到诗歌和诗人的诗性品格本身。关于诗人,最大众化的说法是“愤怒出诗人”。在文艺青年遍地走的年代,最形象的说法是“十个人中九个是作家,剩下的那个就是个诗人。”而今天,你如果说谁是个诗人,谁像是个诗人,人家会跟你急——“你才是诗人,你们全家都是诗人。”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诗人成了骂人的话。为什么呢?大家不愤怒了吗?诗人摇身一变成谦谦君子了吗?事情当然远不止那么简单。

  任何社会现象都有其终极的经济根源。诗人被边缘化是从经济地位边缘化开始的,最典型的大概是人们熟悉的“十五的月亮十六元”——当歌星唱一首歌的价码远远高于词曲作者的稿费时,诗人的愤怒已经不是创作的灵感,而成为哭穷的代名词。

  让人纠结的还在于:当某个领域或热门行业把诗抬出来时,往往带有自恋与矫情,最有代表性的事例发生在去年——中国股市大跌时,这样的说法大家很熟悉:我们不光有股票,还有诗和远方。满地找牙的时候才想到了诗,这颇有些记吃不记打的味道,实际上是对诗的妖魔化。很多年前我曾写过一本《消息写作》的小书,在谈到中西方新闻作品审美意识的差异时这样写道:“得意时讲孔孟,失意时讲老庄,退回内心世界和大自然的怀抱,平心静气地对待个人的悲剧,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审美方向和最后归宿。”由此推论今天的中国电视,我最担心的是满世界找热闹是得意的标志,退回内心是失意的象征,以致收视率前再无诗人。至少,今天电视的现状就是:排行榜前列的高富帅没有诗人的位置。

  当然,诗人在电视上也有灵光乍现的时候,比如“秀华体”就热闹了一阵子。“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样的“金句”现在想想还有意思吗?其中的商业目的不说也罢。

  中国一线卫视能多一点诗情画意和家国情怀,是我们由衷的期待。今年不少卫视的春节特别节目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央视的春晚更是去掉了不少搞笑的节目,文化的味道比往年重了。这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电视节目或许会有一个全新的走向。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