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不需要”深度:新媒体的命门

2016-03-29 22:49:22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3月下   作者:高金国

摘要:  不需要深度,不需要严谨;只需要标题,只追求点击,这是新媒体当前最大的隐患,也是传统媒体最大的空间。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值元宵佳节。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传统活动,微信上总少不了谜一样的标题,比如《喜欢就上啊,做什么朋友》。什么文章这么低俗?老高靠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精神,厚着脸皮点开看了。谜底:这是一篇介绍元宵节来历的文章,顺便掺杂了某些电影的植入广告。内容有点高雅,广告也不低俗;这么高雅、这么不低俗的文章,挂了一个“我是娼”的幌子。都说传统媒体困难,难道新媒体也困难到“不下三滥就没人看”的地步了?

  好好的文章,下三滥的标题;骗点击,骗转发,毫无底线。这是当今的新媒体现状。这么下去,新媒体的困局恐怕比传统媒体还要严重。

  这种标题只是新媒体困局的外在表现。它的更大风险,在于不适合深度报道的传播;长此以往,新媒体从业者不会有人认真再去做深度新闻了。因为深入采访的结果,不如一个下三滥的标题更吸引眼球,更有扩大点击量的效果。

  这是新媒体的软肋甚至命门,也正是传统媒体实行差异化竞争、进一步稳固局面的努力方向。

  新媒体不适合深度报道的传播。这一点,在某些媒体裁撤深度报道部门时曾有过探讨。不少媒体人原以为,借助于新媒体,深度报道可以得到更广泛的传播。结果证明事实并非如此。一个费尽周折深入采访的报道,可能只有几千的点击量;而一个只需电话采访的“某地孩子被抢,速转”之类的小消息,瞬间可以有超10万的点击量。

  也有人感慨:新媒体时代,没有记者再认真采访了。认真采访,你要下基层,要深入了解采访对象,要反复核实细节,要出差,要住宿……而这些都不如一个电话、一条微信获取的某些信息点击量更大。如果有唾手可得的现成素材,而且能通过标题迅速博人眼球,又何必深入采访呢?

  照这样下去,新媒体真的不需要记者了;即便残存几个,也是采访能力严重退化的记者。新媒体的功夫,都体现在了标题上,还要记者干什么?

  通过标题甚至假新闻,骗点击、骗不负责任的转发,既让某些新媒体得到了“膨胀式”发展,也留下了巨大隐患。泡沫总会破的,而且必然破在低俗和虚假上。这是新媒体自身的问题,需要修正;自身不能修正,就会被外力纠正。

  当然,老高关心的不仅是新媒体,还有传统媒体。无论怎样强调“媒体融合”,传统媒体自身的发展壮大都是前提。融合,绝不意味着传统媒体在战略上的退让;自身的积极发展,是“融合新媒体”的必要条件,自身不进步,结果就是“被新媒体融合”,那样的下场会很凄惨——因为传统媒体即便自身强大了,也决不会放弃旗下的新媒体;旗下新媒体壮大了、传统媒体萎缩了,传统媒体恐怕就有被放弃的可能。

  所以,要融合,更要竞争;传统媒体没有竞争力,就谈不上融合。竞争力来自哪里?新媒体的软肋、命门在哪里,传统媒体的竞争力就在哪里。新媒体的“命门”就在于:“不需要”深度。请注意,是“不需要”,不是“没有”。它们也有很多有深度的稿子,但对它们的促进作用多大呢?效果不大。如前所述,一篇费尽心思采访的报道,远不如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带来的点击量;一次费尽周折的活动,不如一次“选秀”带来的粉丝增长更多。所以,对新媒体而言,深度报道“可以有”,但不重要,至少急功近利地看,是这样。

  不需要深度,不需要严谨;只需要标题,只追求点击,这是新媒体当前最大的隐患,也是传统媒体最大的空间。报纸,具有天然的版面舒适感,再深度、再难读的文章,可以选择式阅读、跳跃式阅读;电视,具有天然的画面流畅感,是“接受门槛最低”的媒体之一;广播,具有天然的环境亲切感,可以融入各种环境,不对受众的其他工作产生太多干扰。

  找到对方软肋,发现自己的空间,发挥自己的优势,事情就好办了。中国武士面对比自己高出一头的外国大力士,只能打关节、打软肋、打弱点。传统媒体何尝不是如此?

  所以,越是新媒体喧嚣的时候,传统媒体人越要沉下心去,深入基层,改变作风,扎实采访。越是“没有记者认真写稿了”,传统媒体记者越要“认真写稿”;越是“公众号只剩下标题和虚假了”,传统媒体越是要客观、公正、准确、有深度。

  (作者为鲁中晨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3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