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面对记者,需要对的态度和对的策略

2016-04-10 01:07:00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4月上   作者:张涛甫

摘要:  无视舆论关切和现场媒体记者的强烈诉求,是巨大的策略漏洞。

  今年全国“两会”一如既往是中外媒体关注的焦点,这里既有规定动作,也有自选动作。很多媒体都派出精干的记者队伍扑上“两会”现场,“两会”现场成了新闻媒体的赛场,各路媒体记者各显神通,竞争异常激烈。但是,并不是每家媒体都有均等的机会,有的媒体近水楼台,有的媒体的则山高水长。为了不虚此行,不少媒体记者拼了,甚至用上“美人计”,用美女记者“诱敌深入”,可谓用心良苦。新闻信源稀缺,僧多粥少,稍有一点新闻资源,媒体记者就会扎堆上去抢食,一些媒体人“吃相”难看,影响观感。这固然与媒体人的职业素养有关,但实在是生存压力太大,一些媒体记者顾不上举止斯文、端庄了。

  今年“两会”上,“雷人雷语”少了很多,花絮新闻也锐减,代表委员在会场上补觉的镜头似乎也没有了,一个叫雷军的代表不认真听会,做小动作还被记者抓了现行。著名“大炮”委员葛剑雄教授两会前“出师不利”,被中青网“标题党”了,弄得灰头土脸。面对中外媒体的睽睽众目,代表委员一个个都谨言慎行,更不敢妄议了。

  能当上“两会”代表,应该个个都是“人精”了,在很多场面皆能游刃有余,但并不意味着人人都会在媒体面前的从容表达,连口才了得的葛剑雄委员都会马失前蹄,更何况其他委员!不管是出于主观能动性,还是客观被动性,多数委员代表还是恪守“沉默是金”的古训,尽可能不说话,实在需要表态的,也是例行公事。镜头面前的表达,不是“背书”,就是念稿,很少有心直口快的个性化表达。但是,越是把神经绷得很紧,蹑手蹑脚,越是会不小心踩到坑里去,或被带翻到沟里。

  比如,今年“两会”甘肃“开放日”即是一个典型的例证。2016年初,武威警方抓记者引爆了一场舆论风暴。由于武威方面处理这一事件手法比较粗糙,弄得整个甘肃的形象蒙受巨大的污损,媒体一直对此无法释怀。“武威抓记者”议题无法在短期内“下架”,“两会”甘肃“开放日”,媒体记者一定不会轻易放过。“开放日”当天,媒体记者云集现场,搞得甘肃代表团压力山大。

  当时,那么多记者扎堆甘肃“开放日”现场,几乎没人不惦记着“武威抓记者”议题,也就是说,几乎人人都是奔着这个负面议题而去的。大家赶这个场子就是要看看,甘肃方面对“武威抓记者”究竟是什么态度?这事有什么新进展?有什么新料可以跟进?

  “武威抓记者”事件着实给甘肃方面造成了极大压力。“两会”期间,媒体聚光灯之下,一点风吹草动,很容易被放大,负面议题易燃易爆。对此,甘肃方面心知肚明。正因过度预测到“武威抓记者”事件的风险,他们一万倍地小心,意识到风险的严重性,这一点是没错的。但甘肃方面采取回避策略,无视舆论关切和现场媒体记者的强烈诉求,是巨大的策略漏洞。记者们赶你这个场子,不是友情客串围观的,多数是有发稿任务的,你们竟然让他们高企的期待落空,他们能不跟你急吗?结果,“开放日”结束后,记者们还是原地不动,不愿离场。这种尴尬现场,在微信圈病毒式传播,其负面影响不难料想。

  面对负面事件,当事方不必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正面、坦然应对,把握时、度、效,拿捏好分寸,一般不会有什么险情。但那天上午,甘肃“开放日”没有这么做。后果是记者们“赖”在现场不走。这是当事人万万没想到的,弄得骑虎难下。捱到下午,甘肃方面只好派检察长“返场”,收拾“烂尾”现场。早知后果如此不堪,何必当初?媒体记者没那么可怕,但也不好糊弄。这次,甘肃“两会”“开放日”的教训很深刻:面对记者,态度第一重要,其次是传播策略要对路,而主要领导的态度和危机应对策略尤其重要。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西藏大学特聘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4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