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莫以“融合”乱心神

2016-08-01 01:04:47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7月下   作者:高金国

摘要:  传统媒体当前最大的问题,或许就是陷入了这个窠臼之中:盯紧了经济形势,研究透了新媒体,却忘记了“改变自己”。

  心神不稳——如果把脉,用这四个字来概括当前“传统媒体综合征”,或许是恰当的。其实何止媒体界,实体产业乃至金融行业,也有类似症候。所以,前阵子华为总裁任正非亮相央视《新闻联播》,说出了他的“豆腐论”,也算一种“对症施治”。先来复习一下他的原话:“中国有13亿人民,我们这几个把豆腐磨好,磨成好豆腐;你那几个企业好好地去发豆芽,把豆芽做好。我们13亿人每个人做好一件事,拼起来我们就是伟大祖国呀!”

  内容相当朴实,主旨只有两个字:专心。这些话不像“马云语录”那么“心灵鸡汤”,但很可能比马云的华丽辞藻更有益身心。

  其实华为一直“默默无闻”,有很多人,在华为做手机之前,根本不知道这个企业。就是这么一个“默默无闻”、专心而专业的企业,创造了年营业收入超“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家企业总和的奇迹。

  对比华为,反思自己,老高忽然发现,传统媒体一直饱受“BAT”的影响,甚至被它们牵着鼻子走;而在这种带有盲目性的跟风和融合之中,逐渐迷失了自己,失掉了自己的长处。

  如果把当前传统媒体的困境分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类,那么,经济上的新常态、新媒体的冲击,可以看做物质层面;因为融合而乱了心神、辨不清方向,则可以看做精神层面。精神层面的迷失,进一步加剧了传统媒体的下滑。

  起初,我们很清楚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专心、专业、深度,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的武器——尤其对报业而言。随着媒体融合的推进,传统媒体把很大一部分心思,放到了做强自己的新媒体上。但结果如何呢?除了乱了自己的心神,几乎看不到什么收益。

  融合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前提是不能乱,是坚持“专”,做好自己的豆腐、发好自己的豆芽。邻居老李买了台豆芽机,加上化肥当佐料,豆芽长得又快又赚钱,那是他的事儿,未必长久。我们既然不能抢速度,那就专心点,把豆芽做成全村最好吃的,也未必坏。现实却是传统媒体抢着去买豆芽机,回来却发现管理部门不准自己用化肥,豆芽机赚不到钱,土法豆芽也门前冷落鞍马稀了。

  专心很简单,专业也不难。为什么有的报纸今天依然一纸风行?因为他们的传家宝没丢,依然在新媒体涉猎不到的领域坚持,为了一篇报道,他们敢于让记者去蹲上几个月甚至半年。

  真正市场化的融合,应当是一种主动的、不失去自我的融合。眼光向外,盯着新媒体,本不是坏事,但如果把这当成一种导向,恐怕就不那么正确了。

  事情就像英国那块著名墓碑上写的: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传统媒体当前最大的问题,或许就是陷入了这个窠臼之中:盯紧了经济形势,纵览媒体大局,研究透了新媒体,却忘记了“改变自己”这个最根本也最简单的东西(如果说有改变,也只是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改变了报道方式而已)。

  真正的、纯粹的改变,是从自己开刀,从内容做起:快餐让给新媒体,自己精心做大餐。

  改变了自己,才能占据主动,然后才有可能去引导新媒体,才有可能去改变媒体格局、改变媒体经济大势。但我们的思路反着: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经济形势,是媒体大势,期待它自我改变;然后希望改变媒体格局,用我们自己的新媒体冲击“BAT”的新媒体;最后才想到改变自己。这样的结果可以预见。会和那个“墓志铭上的人生”有什么两样?不如把路子反过来,先做好自己。

  (作者为鲁中晨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7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