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见山见水

2017-03-02 15:15:11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2月下   作者:李鹏飞

摘要:  与禅悟的信马由缰不同,新闻的实践是受限的。从主观的方面看,“从事实出发”,往往导致忽略读者需求;而“用事实说话”,经常掉进“观念”的陷阱。

  新闻是报道事实的,写事实就需要“见山见水”,不可以以论代事、空洞无物。但在不同记者的笔下,即使对同一事实的报道,也是有不一样的“山水”。

  上世纪80年代新华社记者郭玲春擅长会议报道,据说在新闻单位重视采用新华社通稿时期,很多会议只要她到场,其他新闻单位的记者就退避三舍,不动笔了。

  这位名记者的作品集,只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稿子也很短,但很精巧。比如,1983年2月10日,首都电影界250余人举行茶会,祝贺《城南旧事》和谢晋荣获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她写的导语绘声绘色:

  新华社北京2月10日电  电影艺术家谢晋坐在京西宾馆大厅的主座上笑了。这是今天首都电影界祝贺《城南旧事》和谢晋荣获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举行的茶会上,著名演员郑振瑶正向与会者介绍谢晋在国歌声中走上领奖台时,难以抑制的激动状。

  新闻是记录时代的,新闻作品往往也脱离不了时代的影响,对作品的评价也是如此。今天我们看这样的作品会觉得平淡,但在“八股文风”未除、“新华体”盛行的当时,这种散文式笔法是创新性的,广受推崇。

  和现在重视事实的选择不同,当时人们在写作上探讨很多。也曾经有新闻名家说:没有不可以写的稿子(大意)。这样的说法,会让人认为:只要功力够,寻常风景也能写得有山有水。但也可以理解为:记者的思维方式有特别之处。

  一般的思维,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实践到理论,从而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升华。所谓的抽象,并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具体”的。这两个“具体”的差距,如同初谙世事的少年与饱经风霜的成年人对同一格言的理解,即使双方对格言含义的理解没有差别,内容却相距甚远。

  记者的思维,并不能脱离这一认识规律。但记者的职业特征是新闻敏感,这种敏感是一种体验式、直觉式的认识,即使有来自于不同人特质、阅历(包括教育)、处境等的差异,也须经训练与实践才能形成。对事实的把握和处理的不同,可能在认识境界上是有差别的。这样的差别,类似于和尚的禅悟。如:

  青原惟信禅师上堂:“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22页)

  和尚还是和尚,山水还是山水。学禅之前,山水是经验式的存在;学了禅理,一切虚幻,哪里有什么山水?禅悟之后,禅理与山水并为虚空,实现了不滞、圆融。

  如果以“山水”喻“事实”,新闻报道也存在着“从事实出发”“用事实说话”“回到事实本位”的不同认识方式。但与禅悟不同,这三种方式没有高下之分,至多有深浅之别。就个人而言,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面对不同报道对象时,这三种方式都可能存在。就整体而言,新闻品质取决于事实,各类新闻奖中年轻获奖者更多就是个例证。

  新闻报道是对新闻事实的发现、选择与构建。正如元好问的《论诗绝句》所说“眼处心生句自神”,有“眼处”的事实、也有“心生”的认识。既然是认识,就不免主观性。所以,尽管许多同行在极力创新,但整体上新闻业务进展有限,在有些方面甚至退步。

  与禅悟的信马由缰不同,新闻的实践是受限的。从主观的方面看,“从事实出发”,往往导致忽略读者需求,这是当前媒体的一大局限;而“用事实说话”,经常掉进“观念”的陷阱,既有强词夺理,也有不知所云。所谓“事实本位”,也会受眼界、格局、阅历等局限。

  还有一个因素,是环境。新闻前辈范敬宜的成名作是《莫把开头当过头》,这个句式曾在很多时期被媒体重复使用。作品是述评体裁,分析当时农村改革形势的,始发于《辽宁日报》。《人民日报》转载时把标题修改为:《分清主流与支流 莫把开头当过头》。我在研读时曾尝试练习把这个述评改为消息体裁,随后发现许多事情坐不实,如果都坐实了,可能也不会有这篇名作了。

  当然,如果以能不能发表为限,那是很难见到“真山真水”的。

  (作者为大众日报高级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2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