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在内容资本积累阶段别想财务自由

2017-04-12 17:55:43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4月上   作者:曹林

摘要:  新闻人80%的能力是在新闻生产源头上积累的,20%的能力是从新媒体中习得的。

  一个新闻系快毕业的学生最近纠结于就业选择,两个选择摆在面前,一个是某集团的新媒体岗位,一个是某报社的采编记者岗位。他之前在那个集团实习过,有一定的情感依赖,但大家都建议他去采编记者岗位,他问我应该怎么选择。

  我跟他说:“如果了解我一直以来的观点的话,你肯定知道我的建议。”有新闻内容生产追求的,第一份工作最好别去新媒体(我曾在《青年记者》发表过《学新闻的第一份工作最好别去新媒体》),而应该去传统媒体完成自己的原始积累,在新闻生产的源头上老老实实干几年,在浓厚的新闻氛围中熏上几年,积累自己的内容生产资本。哪怕去传统媒体先做校对,也比去新媒体当首席编辑好。在应该打基础的阶段不要想财务自由的事儿。当然,前提是自己真正对新闻感兴趣,把新闻当成事业。如果对新闻没有多高的热情,只是当成一个饭碗,就按一个“好饭碗”的要求去找工作: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新媒体收入高些,而且能直接上手干活,说不定很快就能弄个主编、总监、首席啥的,那就去新媒体吧。

  如果想把新闻当成自己的事业,就应该看得远一些,有较长远的职业规划,扎扎实实从基础工作做起,一步一步地来。新媒体工作岗位看起来好,天天出活,“10万+”很有成就感,却是一个容易透支自己本就很贫乏的从业经验、让自己离新闻越来越远的过程:没有积累却要绞尽脑汁“开脑洞”,传播压力逼着自己做无中生有的“魔术师”,对技术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内容生产能力,标题制作技巧远远胜过内容写作能力,缺乏新闻生产机会,只是在新闻生产的末端作梳理、整合、搬运工作。熟能生巧,工作几年会成为一个很棒的新媒体能手,但是一个可替代性很强的“人手”,成不了“人才”和“人物”。

  而第一份工作去传统媒体,哪怕一开始没有采访机会,给老记者当助手,作编前会的记录,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因为这里是新闻内容生产的源头,怎么找选题,如何策划、采访、写作、编辑、评论,要扎实打牢基础。灵光一闪的碎片想法变成选题,编前会讨论,经验丰富的跑口记者的提醒,老记者的训斥,老编辑的改稿,一个字一个字地校对,总编辑的无情毙稿,仅靠打电话采访获得的材料受到批评,一遍遍地打回重写,变成不可更改的白纸黑字前因害怕出错而仔细琢磨、谨慎打磨,这些过程经历时会让人感到很痛苦,甚至有时觉得没什么用。但回过头看,新闻生产源头上的那些工作,是一个资深媒体人必须有的积累。

  有人会质疑,你让新人第一份工作去传统媒体,可现在传统媒体的人才都在往新媒体跳啊?确实如此,可人家已经具备了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在传统媒体完成了新闻从业的原始积累,有了跳槽的资本。传统媒体给了他们“烫金”的简历,给了他们财务自由的资历和资本。我的一位很好的朋友,在传统媒体干了10年后,跳一次就财务自由了。在每个阶段做每个阶段应该干的事儿,一切会水到渠成。第一份工作就要苦干积累资本,有了足够的资本再谈财务自由。否则,你拿什么跟老板谈判?有什么资本给自己开价?

  我观察到一个“二八定律”,新闻人80%的能力是在新闻生产源头上积累的,20%的能力是从新媒体中习得的。无论如何,你先要去新闻生产源头上打好基础,有了那80%的积累,去撬动那20%就容易多了。新媒体新技术变化太快了,但那80%的“新闻基本面”并不会变,新闻还得用脚采访、用笔还原,评论也还得那么写,只不过是换个平台。带着内容IP,到哪个平台都可以。

  有些新人受到那些新媒体大伽的激励,急于成名,急于捞金,刚走出校门就被忽悠要做内容创业。内容创业,你有内容吗?你的内容资本在哪里?没有内容生产能力,缺乏积累,光靠开脑洞,是hold不住新媒体工作的。带着传统基因去做新媒体,会做得更好,也更能把握用户的痛点。

  (作者为中国青年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4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