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读者调查为何容易失真

2017-05-10 15:57:09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4月下   作者:高金国

摘要:  即便接受调查的读者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想法,调查的结果也有可能是假的,因为读者有可能被自己的大脑蒙蔽。

  若干年前,我曾经和同事一起很认真地做过一段时间的读者调查。调查项目很简单也很直接:把报纸当天的重点稿件标题设计成问卷,让看过报纸的人在标题后面打勾——你看过哪几篇、对哪几篇有印象、最喜欢哪一篇,等等。做得虽然认真,内心还是有些疑惑的:这样的结果,真的可以用来指导报纸工作吗?这种调查,到底有多大价值?

  最近对一些心理学方面的内容有所涉猎,联想到以前的调查,忽然发现了问题:很多调查,从“真实性”上来说是没问题的,但从读者的潜意识层面来看,则有可能是假的。换句话说,即便接受调查的读者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想法,调查的结果也有可能是假的,因为读者有可能被自己的大脑蒙蔽。

  美国心理学专家们做的这个实验让人恍然大悟——

  研究者向加利福尼亚州的800位居民发放了调查问卷,主题是“你为什么会节约能源”,选项包括以下几个:造福后代;保护环境;可以省钱;因为其他人也在做同样的事。调查结果显示,“保护环境”选项得票最多,其次是“造福后代”,然后是“可以省钱”,得票最少的是“因为别人也在做同样的事”。

  那么,这个调查结论真实吗?真的是因为“保护环境”“造福后代”让人们选择了节约能源?调查人员又对此展开了测试。他们在发放问卷调查的社区制作了几种不同的挂牌,挂在居民的大门上。每个挂牌上都有几句话,有的强调保护环境,有的强调节约能源、造福后代,或者鼓励居民减少能耗来省钱。也有的挂牌上只有一句话:“据报道,在你的社区里,99%的人关掉了不需要的灯来节约能源。”利用4周时间,调研人员对371个家庭每周发放一个挂牌。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抄水表”“抄电表”了。通过检查这些家庭的用电数据,调查人员发现,能够真正让居民节约能源的选项只有一个,那就是——“别人也在这么做”。

  相互印证之后,可以得出结论:调查问卷中,即便每个居民都相信自己具有“保护环境”“造福后代”的“大义”,但事实上大脑欺骗了他们;真正能促使他们节约能源的,是“得分”最低的选项——“别人也在这么做”。

  在心理学上,这叫“社会认同”。所以,为什么有时候“民意调查”会很准确?除了调查机构越来越有经验、样本选择越来越精准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些模棱两可、拿不定主意的选民,看到“特朗普暂时领先”的报道之后,也会倾向于选择特朗普——“既然大多数人都选他,那我也选他吧”。

  除了“社会认同”会导致调查结果失真,还有很多因素也会。比如,心理学有种说法叫“道德许可”。为什么有些道貌岸然、看上去十分优秀的成功人士,会突然爆出丑闻?做这些丑事的时候,他们就没有底线吗?并非如此,而是他们一直认为自己道德标准很高,大脑不自觉地给自己释放了奖励效应:“我已经这么好了,应该得到一点奖励。”潜意识里,他在某个时刻允许自己做坏事,因为他得到了大脑的“道德许可”。

  科学家设计了一个带有明显性别歧视色彩的问卷,比如含有“有些女人真的不聪明”等选项,让受访者回答。一些“女权主义者”表示了严重抗议,强烈反对这种性别歧视;也有的人态度相对中立。但这只是实验的第一步。接下来,测试者被带到一个模拟的招聘现场,让他们判断几个候选人是否适合某个职位。结果令人诧异:那些在问卷中强烈反对性别歧视的测试者,更倾向于选择男性。难道他们是伪君子?非也,是“道德许可”在起作用。他们在潜意识中,坚定地认为自己不会有性别歧视,在对招聘人员做出选择的时候,“因为我不会那么做,所以偶尔做了肯定也不会错”——潜意识就是这么想的,因此放松了警惕,更容易做出有歧视色彩的决定。

  对读者的调查问卷,是否也会如此?一个坚信自己“肯定会先看头版头条”的读者,选择了选项A,这是他的真实想法;真正读报的时候,他却从最边边角角的地方读起,因为他已经给自己下发了“头条我怎么可能不看”的“道德许可”。

  设计问卷的时候,请心理学专家过过目,看来很有必要。

  (作者为鲁中晨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4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