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应对纸媒下滑,“策划新闻”不是灵丹妙药

2017-10-17 21:57:57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8月下   作者:王建珂

摘要:  报纸不应为了一时的利益,用过多精力去搞“策划新闻”,而要深入实际,抓真新闻,真抓新闻。

  10多年前笔者曾写过一篇博文《策划新闻多了,真正的新闻少了》,评论当时一些报纸的问题。如今,一些都市报上的“策划新闻”看上去更多了。有的还写文章宣扬搞“策划新闻”的做法。这可能是某些报纸应对在激烈竞争中效益下滑的一种手段。但是,“策划新闻”这一招顶用吗?

  上世纪90年代,由于“策划新闻”越来越多,新闻界曾引起一场关于“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的争论,其中有的观点把“策划新闻”和“新闻策划”混为一谈。其实,这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

  据说“策划”一词最早出现在《后汉书》,意思为“计划”。现在指决策、设计、筹划、谋划、安排等意,多用于商业公关。具体到新闻工作,“策划”是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设置报道议题,制订报道计划,做好采访准备,等等,这叫“新闻策划”。这里,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新闻的本源保持了其本身的真实,策划的运作遵循了新闻报道的规律,且是做好新闻报道工作不可或缺的。正如著名记者艾丰指出的:新闻策划的主体是新闻采编人员,客体是新闻业务活动,特点是“创意性”,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配置、运用新闻资源,以取得最佳社会效益。而“策划新闻”是先有策划活动后有新闻事实,“策划新闻”建立在策划的“新闻事实”的基础上,事实是人为制造的,事实作为新闻本源可能被歪曲或造假,丧失其客观真实性,从而违背新闻报道的规律。

  “策划新闻”可以说是一个老话题了。早在上世纪末的春节期间,上海某报策划并组织了为时四天的“好心人,请您抱一抱孤儿”的活动,市民们纷纷到孤儿院抱领孤儿回家共度春节,报纸对此作了详尽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后来,《齐鲁晚报》首次发起的农民工专场招聘活动,《华西都市报》为了送被拐卖的孩子回家发起的“孩子回家活动”及其报道,都取得了好效果,让人至今难忘。这些实践,使学界对“策划新闻”有所宽容,特别是对于少量公益性的“策划新闻”,大家还是认可的,但是主张应该有个度。

  正如前面提到的,近年来,有些都市报上“策划新闻”大行其道,甚至有时一周有几组“策划新闻”。这些“策划新闻”占用了大量版面,使自然状态的鲜活新闻少了。按照美国社会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提出的“新闻洞”理论,报纸“新闻洞”是一个有一定规范的封闭系统,当报道一件新事情时,就必须略去一件或数件其他的事情。奈斯比特说的是众多报纸汇成的总体版面,不是一张报纸。但一张报纸同样有这样的问题:要想加上一些东西,就要减去一些东西。“策划新闻”多了,真正的新闻就少了。报纸信息量少了,影响力不会如编者想象的能够扩大,反而会损伤其影响力和公信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不仅“策划新闻”数量多,而且出现了更多“报商联姻”的“策划新闻”,以扩大报纸影响,并为商家做宣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当公关,增加报纸影响力,无可厚非,但不能过分。去年中秋节前后,某报联合某人寿保险公司和某食品公司共同发起“时光邮局——定制团圆 送爱到家”活动,千份定制月饼和个性化明信片免费替读者寄回家。活动启动后,六百多名读者踊跃报名到某食品公司月饼生产车间亲手制作月饼,20人被选中、部分月饼送到家中。就这样一件事情,有多少人关注?报纸却一共报道了四次。有一天竟用头版一个整版进行了报道。这样的“策划新闻”与早期的“策划新闻”相比,已经变味了,实际上有新闻广告之嫌。

  一些都市报早已经看到了“策划新闻”过多过滥的危害。如《钱江晚报》十分重视“新闻策划”,而且有一些成功的范例,为专家称道。但是,他们早就拒绝“策划新闻”。他们指明:“现在很多新闻是想出来的,不是真正的社会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策划新闻”上,会走向反面。因此,《钱江晚报》提出一个理念:“抓真新闻,真抓新闻。”

  读者阅读报纸是为了获取真实、新鲜的新闻信息。报纸不应为了一时的利益,用过多精力去搞“策划新闻”,而要深入实际,抓真新闻,真抓新闻。“策划新闻”,绝不是挽救正在走下坡路的报纸的灵丹妙药。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系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8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