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格斗孤儿”的命运,该被什么样的新闻改变

2017-10-23 14:37:46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9月上   作者:张灿灿

摘要: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改变命运的根本不是你自己,而是新闻。哪怕你自认为生活得好好的,如果记者认为你生存状况有新闻点,为你拍一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改变命运的根本不是你自己,而是新闻。哪怕你自认为生活得好好的,如果记者认为你生存状况有新闻点,为你拍一段视频、写一篇报道,那么随之而来的舆论风暴会教你重新做人。

  来自四川大凉山的“格斗孤儿”,命运就循着这样一条线路行进,在格斗视频发布后急转直下。“大凉山”“孤儿”“格斗”……这些贴在事件上的标签,一个比一个醒目,立刻激起看客的热情。非法收养、残酷训练、剥夺受教育权利的指责声四起。而后在舆论压力之下,凉山各部门都行动起来了,公安机关介入了,教育部门回应了,当地政府将流着泪不愿离开的孩子带回家上学了。

  孩子的眼泪激起了舆论的反转,一时间谴责违规收养牟利的声音变小了,质疑当地政府为消除丑闻扼杀孩子梦想的声音后来居上。再后来,又变成持不同意见的媒体间“互相伤害”,把矛头指向一些视角狭隘的媒体报道上。

  且不论到底什么才是对这批孩子好的做法,单纯看媒体报道的风格已经很有讨论空间。事件起因即“梨视频”的视频报道,这则新闻的视觉冲击力、戏剧性和感染力都极为适合做成视频,视频制作者深知这一点,也主要呈现了事件的“第一落点”,正是这个落点引发了舆论的热议。

  媒体介入社会阴暗面和制度不完善之处时,通常被视为正义、理性的一方。多数人相信新闻能带来深入、客观的视角,记者的亲历也让新闻看起来更真实可靠。但接二连三的舆论事件显示,抢占第一落点的新闻已经超过事件本身,成为引发舆论混乱的原因,甚至起到“关心则乱”的反面效果。公众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早已超越了“关注就是胜利”的初级阶段,新闻事实如果仅停留在目光所及之处,缺乏立足于法律、经济、社会大局的宏观信息和分析,极易推动事件走向偏离真相和理性。

  所以,“格斗孤儿”事件之所以发生反转、舆论混战,其原因还要回归新闻本质:好的报道太少且太慢。事实上,这是现象型的选题,又非突发事件,首次报道完全有时间做得更加深入,不仅用视频记录事件本身,更结合事件讨论“武校创始人收养合法性”“是否违反义务教育法”等深层次问题。孩子的眼泪和委屈我见犹怜,但事关是否违法及孩子未来发展的大事,一时的情绪显然不能影响媒体的价值判断。能做出这样的好报道也许不容易,但对这样的事件而言,一篇足矣。

  从前,媒体争抢所谓的第一落点,满足公众对现场信息和情感的需求,抢不到的再做所谓第二落点的深度报道,挖掘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制度和法律的不足,提供更深更广的视角,引导公众理性思考。而现在网络时代,已经没有时间再让媒体开展一轮一轮的阶梯式信息传播,否则事件发酵极易失控。媒体应把事件放入社会运转的大机器中衡量,放眼长远、放眼大局,找出机器梗塞之处,尽力实现一步到位的全面报道,并持续为之呼吁治理之策,才能让舆论不致剧烈摇摆,模糊本该关注的焦点。

  其实,一次又一次的反转新闻后,媒体的公信力到底受到多少损害,是难以精确量化的。一些媒体人对报道提出质疑和不满,相信媒体人感受到的,读者也感受到了。片面报道可以视作新闻不作为,虚假错误报道也算得上乱作为,其危害并不见得低于国家机关的一些失职渎职行为。虽然对媒体来说,个人付出的成本没有那么高,却能缓缓损伤公信力,让人不禁后怕,新闻公信力还经得起几次反转?

  抓新闻乃分内之事,但报道与否、如何报道全凭自己定夺,除政治原因和确属职责范围外,鲜少有媒体因为不报道社会事件受到惩罚。会不会因为媒体不经意的议程设置,导致本该加以重视的新闻被弱化?或者因为话题被炒热后媒体相继跟进,让一个本来没多大价值的新闻被强行升级为焦点?这些都无从计算。传播效果虽然能用阅读量、到达率来统计,却很难勾勒出复杂的价值观演变历程。

  王志安曾说过,媒体传播的职业标准,应该是从业者的“自由心证”。为了这份“心证”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公平正义,新闻从业者要修炼的还有不少。

  (作者为检察日报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9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