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把心留住,才能把根留住

2017-11-10 16:47:04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10月上   作者:张涛甫

摘要:  我们要付出加倍的努力,让更多的新闻传播学子把职业理想锚定在“初心”上。

  又到一年开学季,新一茬的新鲜学子进入大学,他们怀着青涩的憧憬进入大学,被“分装”到若干专业“流水线”中,其中,有相当比例的学子进入了一个名叫“新闻传播”的专业。新闻传播专业经过过去几十年的野蛮扩张之后,呈现出非理性繁荣。很多院校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以至于把新闻传播专业的门槛拉得出奇地低,让人感觉若没条件开其他什么专业,那就开新闻传播专业吧。这种低水平扩容的专业“大跃进”,严重稀释了饱受“新闻无学”之讥的新闻传播专业的水准。

  如今,这个专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把那些满怀青春梦想和新闻理想的孩子“圈”进了这个专业,如何对他们的青春有所交代?怎样才能不误人子弟,让他们出去以后能在职场找到安身之所?如何不辜负学生家长沉甸甸的托付?这些成为每一位新闻传播教育者面对的严峻问题。

  2014年高考发榜日,某省一名高考理科状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要学新闻专业的初心,却遭到多名记者苦苦相劝。记者们狂吐苦水,吐槽记者职业的艰辛和不堪。后来,这孩子听信了记者们的劝说,没有选择新闻专业。但这名理科男在大学中“身在曹营心在汉”,他的新闻梦想并没熄灭,反而坚定了自己的新闻理想,确定将来从事新闻职业。这个“游子”回家的故事,对于正在走低的新闻职业,无疑是巨大的激励。但这一小概率的事件,并不能整体提振我们新闻行业的士气,也不能大面积改观新闻传播教育的低水位处境。

  低迷的媒体和新闻传播教育行情不能任其走低下去。尤其是新闻传播教育,关乎中国新闻传媒业的未来。可以说,新闻传播教育界有什么样的今天,就有什么样的明天。有人可能会说,当今乃至未来的新闻传媒业,似乎与新闻传播教育没什么关系了,因为很多新闻媒体尤其是新媒体机构,对新闻传播专业没什么兴趣了,他们更愿意从新闻传播之外的专业输入人才。这就更加剧了新闻传播教育的严峻形势。

  在新闻理想大片凋零的今天,对于新闻理想的坚守已没有退路。而播种新闻理想,大学的新闻传播教育尤其要紧。那些选择新闻传播专业的学子,一开始大多数对于新闻理想的理解往往是懵懂的,只有一小部分学子揣着明确的新闻理想跨进专业门槛。让心怀懵懂的专业理想变现为结结实实的职业志向,就成为新闻传播教育压倒一切的任务。大学的前期教育是新闻理想播种、发芽的关键时期,一旦错过这个关键时机,后面再做补种、补救的工作就很难了。我们不要简单地认为,进了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心自然而然就在“曹营”了。只有把心留住,才能把根留住。

  为此,笔者所在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除利用课堂渠道播种新闻理想之外,还通过“旋转门”机制,让媒体精英进入课堂,让我们的学子走进媒体,打开学院门墙,让学生全方位感知、体验鲜活的媒体实践,与丰满且骨感的媒介现实进行无缝对接。另外,新闻理想教育离不开仪式感的熏陶和荣誉感的养育。比如,新闻学院的开学典礼和毕业仪式就很重要,沉浸在仪式中,在场的熏陶和传染,给人内在的提升和洗礼。

  新闻教育需要对巨变的社会和业态有结实的对接。不接地气的新闻理想注定是行之不远的。现有的新闻传播教育需要对既有的新闻传播理念体系、知识谱系、思维框架和技能结构作出全面的反思和清理,甚至大范围清空我们此前的知识和理论“工具箱”。我觉得,相对于业态的快速变化,新闻传播教育的知识更新速度是严重滞后的,尤其在知识系统和话语语法的更新上,欠账甚多。关键在于,需要有力的举措,将更新的知识基因植入新闻传播学子的知识“内存”系统中,并产生知识“造血”功能。

  当然,不能指望把所有“圈”进新闻传播专业的学子都留在专业圈里。选择新闻传播专业,并不意味着要把他们的未来托付给新闻传播业。多年来,学什么却不做什么的专业“背叛”其实已成常态。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付出加倍的努力,让更多的新闻传播学子把职业理想锚定在“初心”上。新闻传播教育需要有抢种抢收的紧迫感。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早走一步,多做一些,多做对一些,新闻传播教育的未来就会多些希望。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西藏大学特聘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10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