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装点中国电视的绿水青山

2017-11-30 14:44:59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11月上   作者:时统宇

摘要:  山水间有情感,有温度,有筋骨,有中国电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质资源。

  环顾近年来的中国电视,绿水青山间奔跑的是明星和“去哪儿啦”的星娃,改革开放初期《话说长江》的人文追寻和历史开掘被如今的过度娱乐化所取代。于是,一个严峻而现实的问题摆在当代电视人面前: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中国梦面前,电视能否有更多创新和贡献?既有意思又有意义,不负攀登正能量高峰的电视节目能否取材于祖国的绿水青山之间?挑战与机遇同在。国庆期间,中央电视台的《绿水青山看中国》交出了出色的答案。这档节目的这样一些特点,尤其给人以深刻印象。

  一是既有新知又有新悟的内容安排

  史地(历史地理)不分家。但这些年来文化类的电视节目以“大会”为代表,多集中在文史领域,比如文字、诗歌、谜语等等,绿水青山的选题相对薄弱。所以,《绿水青山看中国》补上了这一短板。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绿水青山的价值和意义在节目中得以形象的解读。比如有关可可西里,同名电影和藏羚羊已经让这片神奇的土地闻名遐迩,入围考题,新意何在?点评嘉宾显然发挥了高屋建瓴的作用:青海最大的价值是保护生态,最大的责任是保护生态,最大的潜力也是保护生态。作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青海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再比如安吉的竹海,专家给出了这样的解读: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安吉是个竹世界。竹子的根系是一根,长出地面则是一棵一棵的。这就好比中华民族的多民族各有自己的特色,但又有共同的操守和信仰。

  题好一半文。互联网时代,文化产品内容为王的规律没有改变。正是在这里,《绿水青山看中国》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二是大而有当的舞美设计

  文化益智类节目的舞美在早期的知识竞赛中不讲究。如何与一档高端的文化节目相匹配,《绿水青山看中国》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气势宏大显示了节目的实力和底气。81位选手的闪亮登场先声夺人,这种投入在文化类节目中是很少见的。如果说节目中出现一家三口是有意思,那么古稀老人的“学习少年、超越少年”则有意义。显然,节目的原创者对舞美的认识很明确:在电视节目的元素中最重要的不是声光电而是人,声光电是为人服务的。

  《绿水青山看中国》的题图和题板在“刷屏”和“点击”的时代贯穿了始终,使得绿水青山的电视呈现颇具当代感。我以为,“点出一角猜地名”的设计有可能成为现象级项目而被广泛克隆。假如真的是这样,那么这也不失为文化类节目的一种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是参赛选手的高端构成

  已经获得巨大成功的“大会”类节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参赛选手不是萌娃就是学霸。这自然有主创者的收视考虑,但也确实影响到节目的社会性和广泛性。能不能有所突破?《绿水青山看中国》给出了大胆的尝试,而且很成功,这就是参赛选手的高端和专业。

  所谓高端,首先是选手的职业构成:中学教师、专业地质和测绘工作者、博士、媒体人员……所谓高端,并不排斥游历名山大川的驴友,关键是他们必须有自带故事的特色。带着六岁女儿骑行青藏的齐海亮就不失为一种另类高端,他和女儿一起成为出题嘉宾——冈仁波齐是哪座山脉的高峰?所谓高端,院士在二等座车厢办公成“网红”给人丰富的联想和启发:行走在绿水青山的科学家中一定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他们是中国电视的优质资源。

  国庆人流的“黄金粥”已经退去,静下心来欣赏《绿水青山看中国》,于我竟然生出某种怀旧:在游山玩水被视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标配的年代,竟有这样一首广为流传的小诗:“巍巍青山坡连坡,青山绿水唱微歌。青山难隔友情谊,万水送友上山河。”在物质贫乏的年代人们尚寄情于山水,今天的人们更应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间有情感,有温度,有筋骨,有中国电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质资源。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11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