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强势你就别喊冤:汉文帝如何进行舆论公关?

2018-04-22 21:27:26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3月下   作者:高金国

摘要:  面对舆情危机,越是强势的部门,喊冤叫屈越没用,反倒更容易让草根网民反感。

  有了网络、新媒体之后,“舆论”这个无形的东西似乎可以量化了:比如某一事件的评论量、转发量、正面评论、负面看法等,是可以统计的。

  但在汉文帝那时候,舆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甚至“当事人”都找不着——因为舆论的载体,是民谣。

  说起“民谣舆论事件”,就不能不提提汉文帝继位的背景。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被封为代王。皇位本来没他什么事儿,没想到吕后执政期间,把刘邦的儿子们几乎杀了个干净,光剩下亲生子刘盈(汉惠帝),外表老实巴交、构不成威胁的代王刘恒,以及自己养大的淮南王刘长。刘恒被大臣们拥立登基后,就只有淮南王刘长这一个弟弟了。汉文帝对淮南王明显过于纵容,导致其日渐骄纵,终于谋反;汉文帝开恩没杀他,他却在押送入蜀的囚车之中,绝食而亡。

  皇帝的弟弟,骄傲的王爷,居然在长途押送途中绝食而亡,这本身就是一条爆炸性新闻;汉文帝随后处死了沿途负责供应饮食的县令(囚车有帷幕、封条,县令也不敢打开,没发现淮南王在绝食),更让这事炸了锅,事情迅速传播。传着传着,变了味道。好比楼主发了一个帖子《震惊!淮南王居然绝食死了》,楼下的评论,逐渐“歪”了:人们从评论淮南王的骄纵、县令们的失察,调转方向,开始评论当朝皇帝了!毕竟,刘邦一共八个儿子,到现在只剩了两个;就这么兄弟两个,还不能相容!有了感慨,就容易有作品。好事者编了一首歌谣,迅速传唱: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一尺布,缝制起来,谁都能穿;小米做成饭,可以一起吃;有这么兄弟两人,天下这么大,却不能相容。没点名、没道姓,可说的是谁,老百姓都知道。毕竟,刚发生的爆炸性新闻在那里摆着呢。

  这是汉文帝一次很难处理的“舆论危机”。因为这件事情,很难去找具体的“当事人”。歌谣都在唱,你抓谁?抓了也没法定罪,歌谣没指名道姓啊!

  汉文帝算是一个比较宽厚的人。处理淮南王,如果说存在问题,那就是“失之于宽”(虽然有人认为他是在引蛇出洞),而不是相反。

  首先,淮南王谋反证据确凿,自己也供认不讳,负责调查此案的大臣一开始是要求杀掉他的,汉文帝不同意,这才改成流放到蜀郡。

  其次,淮南王是自己绝食而死,关汉文帝什么事儿啊?可老百姓不认这个理儿,责任都扣到皇帝头上了。为什么?因为你是皇帝,是“强势机关”;淮南王是囚犯,是“弱势群体”。卖瓜小贩杀了城管,很多人说城管活该;一男子大年三十“替母复仇”,杀了村里好几个人,马上就有人说被杀的这几个人多么有背景……从西汉到现在,2000多年过去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还是没有变:喜欢仇视“强势群体”,怜悯“弱势群体”,即便弱势群体犯法,也肯定是强势群体的责任。这种逻辑,究竟来自于中国人的什么遗传基因,是个大课题,暂且不去管它。汉文帝的处理方式,明显比当今一些“强势机关”高明得多。

  民谣都在唱,没法查,汉文帝干脆就不查——查了也没用,防民之口,只会让自己的形象更差。但皇帝是爱面子的,大家唱讽刺自己的歌谣,又不能不管。最终汉文帝用了一招:釜底抽薪,用事实说话。

  歌谣不是说我容不下兄弟吗?好吧,弟弟死了,我把他的三个儿子,全部封王,算是对兄弟之死的补偿。请注意,他没有采取当今一些“强势机关”常用的办法,没有“说事实”,而是“做事情”。

  出现这样的舆论危机,因为道理站在自己这一边,很多部门的习惯做法是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气会,说明情况。内容无非是“摆事实、讲道理”,先拿出淮南王的刑事判决书,你看,他造反证据确凿、供认不讳;再拿出淮南王尸检报告,经法医检验,淮南王确实是绝食而死,排除他杀可能!这么做,不是不可以,有时候也很有必要。但要记住一点:越是强势的部门,喊冤叫屈越没用,反倒更容易让草根网民反感;倒不如退一步,表明自己维护“弱势群体”利益的积极态度,在“有行动”的基础之上,慢慢让老百姓了解真相——这样效果更好。

  (作者为鲁中晨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3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