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就让我娱乐至死吧,与他人无关?

2018-06-25 14:11:06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6月上   作者:张灿灿

摘要:低质、反智内容大行其道,不可避免地会压缩人们对于社会规则的思考,渐渐丢失认清事物本质的能力。

  “我无聊,我乐意;我丧颓,我自由;我浪费,我开心。”这种独立决定人生价值取向的观点似乎越来越流行,越来越多人喜欢以“不要随便judge别人,尊重别人的选择”为盾牌,打造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哪怕这个空间与大众倡导的理念背道而驰。在这种评价体系里,为娱乐至死辩护的声音也甚嚣尘上。“浪费时间又不违法,我想怎么浪费是我的权利,又不妨碍你,你管得着么?”一时间让人无法反驳。

  这也是如今“精神毒品”类产品火爆的秘诀。努力收割每个人身上的一点时间(哪怕一分钟)、一点钱(哪怕一毛钱),成为现代社会最直接快速的暴富逻辑。假如微博、微信还属于网络科技的小试牛刀,那么现在的快手、抖音、火山等小视频运营商们无疑是大踏步前进,毫无保留地展示对于抢占个人时间的野心和实力。

  很多人迷上这种流量新宠后,都大呼“有毒”。苛刻地说,这种碎片化接触、长时间沉溺的娱乐,就是一种“精神毒品”。古往今来,科技日新月异,可是人性的变化并不大。人的进化靠自然环境和生产力的作用。几千年前文学作品里的爱情故事或者政治斗争,和现在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逐步获得更精准破译人类思维的文化密码,不断打开对人类精神世界更强控制的阀门。

  人人都需要精神供给,文化产业无非想方设法满足众生所需。本来它肩负的使命是启迪人的觉悟、震撼人的灵魂,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商业资本的注入,娱乐含量的严重超标越来越引人注意。人类天性中的惰性、猎奇、求新等特点也给了进步中的技术以可乘之机,让精神产品供应商轻而易举获得多次、重度捶打人性软肋的能力。

  “精神拯救的暴利,和毒品麻醉的暴利完全等值。它没有像贩毒那样需要耍花招,没有心理成本,也没有法律风险。”在一本探讨文化与人性、社会的书籍《遥远的救世主》里,文化产业的本质被如此阐释。

  经过技术和人性的精妙结合,“刀俎”越发锋利,身为鱼肉的使用者招架无力。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克制不了对可爱宠物、美貌网红、新奇事件、搞笑段子等“网络食品”的瘾。有人宣称,并不如他人诟病的那样“没营养、负能量”,这些网络空间还有不少正能量存在,让人放松、开心,应当被列入健康供给的名单。好吧,这种解释看起来可以稍微放松一下讨伐的力度。

  更多人是明知不好却戒不掉,开始为自己的无聊和浪费做辩护,认为只要没有“黄赌毒”、不违法,重度娱乐无所谓。他人的贬斥、媒体的质疑、国家的严格治理,似乎属于任意插手,是对个人生活方式的横加干涉。

  事实真的如此吗?在《媒体的良心》中,研究学者们很坚定地驳斥了这种个人选择自由论。书中明确写到,娱乐产品能够影响人生的计划和目标,这种影响有好有坏。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所选择的娱乐可以帮助或摧毁你的设想,支持并深化你的动机。而且,起初个人化的选择,对周围的人亦有影响,你所从事或选择的娱乐形式,肯定会宣扬某种道德,同时轻视其他道德。这些道德宣言有意无意地通过细微的区别表达出来。道德清白非常吊诡,它公之于众,永远都不是私人问题。“个人的娱乐选择——是我的事情,与他人无关”是站不住脚的,你的选择对他人也有影响。

  因此,割裂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认为独乐其身并不会对社会产生影响的想法,站位越高就会发现漏洞越大。个人娱乐影响自己,自己又势必影响别人,彼此影响最终会汇成一股改变社会的力量。

  社会进步需要建立在大众都能深度参与社会生活、对发展态势有预判的前提下,由多种声音最终凝聚成一股动力。低质、反智内容大行其道,不可避免地会压缩人们对于社会规则的思考,渐渐丢失认清事物本质的能力。

  因此,倡导“能够扩展视野、丰盈生命、加深理解、增进领悟的娱乐形式”始终不会过时。如果这一点也无法认同,那将失去沟通可能。社会对于不能认同文明发展规律且自我放弃的人,也无能为力。而产品供应商如何认识甚至改变现状,那将是一个更宏观的话题。

  (作者为检察日报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6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