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剧情反转与撤稿

2019-01-23 15:32:01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11月下   作者:王大鹏

摘要:  记者们会通过推送的新闻稿或者根据科技期刊上的研究论文撰写新闻,如果新闻源被证实是错误的,那么公众必然会丧失对科学的信心。

  每当有社会热点发生的时候,新媒体平台往往会成为爆料的首选平台,这可能因为传统媒体并不能做到及时发布,同时也因为某些社会热点事件起初并不是新闻,只不过经过一系列的发酵之后,开始上了热搜,随后就是各路媒体和平台的跟进报道。

  但是,我们会发现,很多被爆出来的社会热点事件在发酵一段时间之后往往会出现剧情反转,这里试举两例。第一个是某网红因为宠物狗而与一名孕妇发生了争执,导致该名孕妇出现先兆性流产迹象,因此网络上铺天盖地出现了围攻这名网红的言论,但是后来剧情发生了反转。第二个是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起初的信息表明是私家车司机逆行导致的,因而就有了对私家车司机无休止的谩骂,但是随着信息的不断公开,结果显示公交车司机越过中心实线,撞了对向正常行驶的车辆,而最终的视频证据更加令人咋舌,乘客与司机争夺方向盘而导致的车辆越线行驶最终酿成悲剧。

  这似乎印证了莎士比亚剧本中的一句台词:“我猜中了这个故事的开始,我将上帝赋予我的一切都奉献给了你。但我却没能料到这个故事的结局。”在信息来源多样化、人们的观点很容易被各种说法所左右的新媒体时代,无剧情反转似乎都不能成为新闻了。但是这种反转在一定程度上也损害了公众的信心,甚至有可能会酿成某种悲剧,因为被冤枉者有时候会百口莫辩,甚至可能会改变个人的人生轨迹。

  当然,在科学研究方面也会偶尔出现剧情反转的情况,那就是发表的论文最终被撤稿。在过去的十年里,全球各大期刊平均撤稿数目已经增加了十倍。在撤稿的原因中,学术造假及学术不端行为占到了约60%。比如2017年4月21日,斯普林格旗下的《肿瘤生物学》一次性撤销了2012年至2015年发表的107篇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全部来自于中国作者,涉及协和等国内知名医院、医学院的524名医生。再比如,近期发生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青年长江学者梁莹身上的事件也是一次剧情的反转。

  与社会热点事件不同的是,这些科研人员压根就没有想到或者不愿意看到剧情出现反转的情况,因为这种反转对他们来说无疑会让自己的不端行为被置于科学共同体、公众监督和审查之下,其产生的后果将是个人学术声誉的损害,甚至是学术道路的终结。而从更大的方面来说,撤稿问题的发生还会导致公众对科学共同体信心的下降,笔者在之前的专栏中谈过科学的“礼崩乐坏”问题,其中撤稿也发挥了不可推卸的责任。

  应该说,公众是从媒体中获取科技信息的,而按照科学新闻的正常逻辑来说,记者们会通过推送的新闻稿或者根据科技期刊上的研究论文撰写新闻,但是如果一旦新闻源被证实是错误的,那么公众的反应必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甚至是丧失对科学的信心。这方面最经典的案例就是麻风腮三联疫苗与自闭症之间起初被认为存在相关性的那篇论文,随后这篇论文被撤稿。时至今日,全球仍然有一些孩子家长以此为依据而拒绝给孩子注射疫苗,这不仅威胁到个人的健康问题,甚至可能会增加整个人群的健康风险。另外一个发生在国内的案例就是韩春雨的论文经过近两年的波折之后尘埃落定,虽然调查显示他没有主观造假,但是引发了科学共同体的强烈反弹,以及公众各种情绪在网络上的宣泄。显然,这种撤稿式的剧情反转是科学家、公众以及媒体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当然,我们应该把撤稿问题看作科学的自我修正,这种修正也是推动科学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对于公众而言,他们并不完全理解科学的这种本质,而且他们认为自己从媒体中获得的科学信息都是确定无疑的,而一旦科学新闻的信源存在问题,那么这必然会导致科学在传播的链条上出现问题。

  因而,社会热点议题发生后又出现反转似乎会成为常态,但是对于科研成果而言,我们并不期望有这种类型的反转,因而科学共同体也要采取各种措施确保科研成果的可信、可靠,从而避免论文发表后被撤稿这种反转的出现,让科学回归正常的发展逻辑和脉络。

  (作者为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11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