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戏曲节目要顽强地活下去

2019-02-18 11:14:09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1月上   作者:时统宇

摘要:  希望在今后的前行中,戏曲节目的负重能够轻一些。

  临近年底,我到兰州参加了第二届新时代中国电视戏曲节目高峰论坛。说实话,我参加过这么多峰会、论坛、研讨会,有关戏曲节目的聚会还是头一回。

  近年来,在文化类电视节目异军突起的背景下,戏曲节目的创新创优也可圈可点,涌现出了一批让人耳目一新的优秀作品,比如央视“大会”系列中的《中国戏曲大会》、东方卫视的《喝彩中华》、山西卫视的《伶人王中王》、央视的《一鸣惊人》等。《中国戏曲大会》声势浩大,汇聚了戏曲百花园的多个剧种,将答题与表演结合,展现戏曲之美,延续了《中国诗词大会》挑战者、百人团等赛制,这档看似小众的戏曲节目不仅吸引了千余位戏曲爱好者报名,而且集结了半个梨园界的名角,他们不仅作为嘉宾选手“陪考”,有的甚至还成为考题本身。更让人感慨的是,参赛选手年轻人居多,85后成为主流,一改过去人们对戏曲受众满头白发的既有印象。

  戏曲节目有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桥段。比如东方卫视的《喝彩中华》,集结了新中国培养的九代越剧演员,她们同台合唱《红楼梦》里家喻户晓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其中年纪最大的吕瑞英已经85岁高龄,最小的则是2018年刚刚毕业进入院团的90后。

  尽管如此,戏曲类节目仍然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就此,我在论坛的发言中开出两剂药方。

  第一,坚持与时俱进,探索和创新优秀传统戏曲的新的电视表现形式。

  《喝彩中华》是东方卫视“中华”系列节目之一,在戏曲类节目中明显高出一筹。在不忘初心、薪火相传的坚守中,节目的创作者坚持与时俱进,深入了解当下电视观众尤其是年轻人更容易接受哪些戏曲内容,从而在节目中做了大量创新尝试,比如阿卡贝拉伴唱京剧名段、南北曲艺与摇滚音乐结合等。这种以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以探索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为特色的努力,值得尊重,值得效法。

  这档节目的总导演在朋友圈里多次感叹:“喜欢戏曲的年轻人真的太少了。”因此,如何吸引年轻观众的目光,让青年人从戏曲节目的有意思开始逐渐认识戏曲节目的有意义,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务之急则是把年轻人重新拉回到电视机前。这种思维可以延伸,因为这样一些成功案例让大家印象深刻:春晚谭维维和一群老汉的一曲《华阴老腔》把亿万观众唱得热血沸腾,“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齐吼”的主体是男人,而当一个“女汉子”比“男汉子”还能吼时,不是也挺好看吗?龚琳娜是贵州人,但在电视剧《血色浪漫》中唱的陕北民歌又有几个西北人能与之相比?近期湖南卫视的《声入人心》中几位小帅哥重新演绎《啊,朋友再见》,比当年原唱一点不差,直指人心……所以,我们不能过度迷信“得大妈者得天下”的所谓“收视秘笈”,而应当对戏曲节目观众的老龄化有一种危机感。

  第二,在节目中设置引导观众进行戏曲鉴赏的评委。

  根据《中国诗词大会》《汉字听写大会》《国学小名士》等文化类节目的成功经验,学养丰富的专家评委的角色定位不仅是打分,也不是光会说“你太紧张了……”而是要起到对传统戏曲进行解读、引领观众接受戏曲的导赏作用。这方面,《伶人王中王》的实践最为成功。是否可以这样形象地做个比喻:演员主要负责节目的意思,评委侧重的是意义。

  参加戏曲节目的研讨会,我的收获满满,耳目一新。和陕西电视台《秦之声》的制片人聊起来,得知这个栏目已有整整四十年的历史——和改革开放同岁。对节目的未来他显得有些忧心忡忡,我却充满了敬意。“不是因为岁月静好,而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我只是希望,今后的前行中,他们的负重能够轻一些。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1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