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科普重要,但不能走极端

2019-10-10 14:17:54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9月下   作者:王大鹏

摘要:  不能将一系列与科技相关的问题全部简单地归咎于科普不够或者不到位,进而忽视了其他问题的解决。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一重要论断明确了科学普及的重要作用,但是对科普为什么重要这一问题难以用量化的数据进行表达,大多数关于科学普及重要性的论述主要是一些定性的论断。如100年前创刊的《科学》杂志发刊词提出“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在中国率先发出对“科学”与“民主”的呼唤,并从“科学之有造于物质”“科学之有造于人生”“科学之有造于智识”,以及科学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水准四方面论述了科学的社会功能。任福君等人认为“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基本目标与增强公众的科学意识、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培育社会的科学文化、发展科学领域的民主对话、促进公众参与科学事务有关”。简·格雷戈里和史蒂夫·米勒认为公众理解科学可以从科学本身、国家经济、国家权力和影响力、公民个人、民主国家政府和社会整体、智力、审美及道德等方面产生益处。美国科学院出版的《科学素养:概念,情境与后果》报告从宏观(社会整体和全球)、中观(共同体和社群)及微观(个体)三个方面论述了通过科普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意义。

  正是因为科普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识,党和政府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科普工作,科普也越来越成为科技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强调科普重要性的同时,也应该注意避免出现极端,即唯科普是从。之所以这样说不在于探讨科普的重要性,而在于探讨科普与其他各种因素的融合和交汇。治理,特别是科技治理,是一系列要素的组合,因而需要各种因素的协调和配合,科普当然是其中一个必要元素,但是如果脱离开其他因素而孤立地谈论科普,就会使得组合拳的作用弱化,科普也难以发挥出应有的功效。

  当然,回到话题本身,科普的重要性应该得到重视和强化,因为科普有利于科学本身的发展,让公民了解科学进展,科学研究才可以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科普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虽然这方面的量化数据还在探讨和分析中,但是至少经济发展面临的转型需要一大批具备专业技能的工人和劳动者,而消费者也需要知道自己购买的是什么科技产品;科普有助于提高国家影响力,科普应该是科学文化的一部分,而科学文化有助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科普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对科学更好地理解将有助于个体做出科学理性的决策,而在一些工作中人们也需要科学来武装和丰富完善自己;科普有助于社会民主,科普使得广大公众紧跟科技的发展步伐,促进民主的发展进程;科普有助于美学、道德等文化的建设,进一步弥合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隔阂,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虽然科普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功能,但是我们不能将科普看作全能的,不能将一系列与科技相关的问题全部简单地归咎于科普不够或者不到位,进而忽视了其他问题的解决。实际上科普是一系列组合拳中的“一拳”,但是未必是“致命一击的一拳”,同时科普功能的发挥需要结合特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情境,也就是说科普要因地因时制宜。从科普到公众理解科学再到科学传播,都说明需要各种因素的有机组合,以及让公众真正参与到科学中来,而不是单单地等待被“科普”;另外,科普也并非是一劳永逸和一蹴而就的,为了达到“水滴石穿”的效果,需要长期且持续地投入。

  将众多问题归咎于科普不力的另外一个因素在于学界所称的“缺失模型”,即认为公众需要知道更多科学,如果他们知道更多,他们就会更加喜欢科学。这种做法并未将公众放在他们也需要参与科学的同等地位,而近年来日益兴起的公民科学项目则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点,公众通过自身的行动积极地参与科学,从而拉近了自己与科学的距离。

  (作者为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9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