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作为一种文化资本的评论表达

2019-12-02 15:52:19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12月上   作者:曹林

摘要:  在社交媒体和大众传播的媒介化语境中,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人更有优势。

  评论作为新闻职业的核心素养,在塑造“多面手”和“快枪手”上起到了训练作用。其实,评论不只是新闻职业的核心资本,也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可通用的文化资本。从法国哲学家德布雷的媒介学的角度看,我们今天远远不只是在使用作为外物的媒介,而是身心都已经沉浸到媒介域中,成为媒介化的人。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媒介化的过程。我们通过朋友圈、微博、抖音表达和交流,获取信息,阐释观点。而在社交媒体和大众传播的媒介化语境中,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人更有优势。

  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评论能力都会成为你的竞争优势。功利地说,诸多考试涉及评论写作。高考作文是写一篇评论(议论文),研究生考试要写评论,公务员考试要写评论,很多单位的招聘考题往往也有评论,因为评论最能考察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在一家单位,文章写得好,善于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是一种优势。评论写作也能养活自己,当下自媒体的内容创业,基本上集中在评论写作领域。

  我从2002年开始写评论,至今已快20年。我一直以为受我评论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学新闻的大学生,很多听过我讲座的大学生说是看了我的评论后才选择新闻这个行业并进入媒体的。评论能影响一个年轻人,甚至能影响他的择业,是一件多欢喜的事啊。

  没想到,比新闻专业学生关注我评论更多的,竟然是高中生。我的公号“吐槽青年”评论区里有一些有关的留言,让我觉得很骄傲。一位叫“子夜雪花”的家长留言说:“曹老师,今天我是专门来感谢你的。闺女是18届的高考考生,高三第一学期接触到您的公众号,我每天打印出来给她看,她的议论文进步很快,今年高考语文121分,考上福大建筑学,真心感谢。”还有一位叫“豆芽汤”的家长说:“‘子夜雪花’的孩子是2018年高考生,进福大,我孩子也是,进了福大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我的孩子也是听老师建议关注曹老师,关注时事、分析写作结构,今年高考语文131分,好像是市里语文最好的,我也要感谢曹老师。”(以上两段评论引自我的公号“吐槽青年”文章后的留言,见2018年10月公号评论)

  大连一所最好的中学,几位语文老师也在向学生推荐读我写的那些评论。我听一个在行业内很有声望的语文特级老师讲,她所在的语文组专门做过对比试验,让高一一个班的学生读我的评论,跟高二一个没读的班作比较,读过的那个班,作文和语文成绩有明显的提高,同题作文下,读过的高一班,水平明显高于没有读过的高二班。

  我知道,我的评论没有那么神,对写作无法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有两点对学生是有帮助的,其一是刺激他们多训练,很多话题激活他们的表达冲动,活络他们的思维;其二是开阔他们的视野,让他们的眼睛从应试课本中抬起,多关注时事和社会,训练观察同一时事的不同视角。高考作文,考察的也正是快速流畅的写作能力和开放敏锐的思维。

  当然,这绝不只是“术”的层面,而事关逻辑和思维的训练。一般人会认为理解了才能表达出来,而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认为,不是先理解而后表达,表达就是一种理解,表达出来了,才说明真正理解了。所以我的评论写作理论会更多诉诸逻辑和思维的训练。当一个人思维和逻辑清晰了,评论表达自然不会成为问题。

  《时评写作十六讲》是我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近10年评论教学的梳理,各章节基本按一个学期16节课的内容安排,在结构和内容上与2012年出版的《时评写作十讲》有很大的不同。经过近10年的沉淀,我对新闻评论写作的一些想法更加系统和成熟,特别是我在经历博士阶段的学术训练后,更注重对理论的梳理和写作规律的提炼。比如我在这本书里针对构思提炼了“抓手论”“身材论”和“写作的基准线理论”,并把一些学术理论应用到写作过程中,比如布迪厄的“误识理论”、阐释学中的“陌生化理论”、社会学的“框架理论”。借助这些理论工具发掘评论的不同角度,让作为缄默知识“不可言传”的评论经验成为一种可以教、可以学习、可以积累的显学,成为一种经过训练可以得到提升的学问。

  (作者为中国青年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12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