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汪康年:建言政府,评论时政

2019-12-02 15:59:55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12月上   作者:高明勇

摘要:  汪康年一生主要做了两件事:办刊与论政。

  汪康年,生于1860年,终于1911年。浙江杭州人。初名灏年,字梁卿;后改名康年,字穰卿。中年号毅伯,晚年号恢伯、醒醉生——名号的变迁,亦可看出他的追求与心境的变化。著有《汪穰卿遗著》《汪穰卿笔记》等。

  根据目前的公开表述,汪康年有两个重要身份:出版家、政论家,按照政治立场被视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

  纵观汪康年的一生,简单地说主要做了两件事:办刊与论政。据学者汪林茂研究,汪康年在他的52年生涯中,16年办报,创办并主持的报刊有6家,其间还为这些报刊撰写了大量的论说之文;又善于交友,多以书信与友朋讨论国家局势和政治,交流信息和情感,或向当政者建言献策。

  作为出版家的汪康年,因精通报刊经营,一生办刊不止,曾有“一代报王”之誉。

  民国时期,《时务报》(1896年8月9日—1898年8月8日)可称得上是言论史上的一座里程碑,1896年创刊于上海,汪康年与黄遵宪、梁启超等共同创办,他任总经理,梁启超任主笔。由梁启超撰写的创刊号评论《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也是言论史上的重要文本,文中说:“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梁启超的《变法通议》《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等均发表在《时务报》。后由于张之洞干预,汪梁之间矛盾激化,梁启超愤而辞职,自第55期后再无梁文。1898年7月底,光绪帝诏改《时务报》为官报,汪康年拒不遵命,1898年8月8日停刊,共出69期。同年8月17日,汪康年将报名改为《昌言报》出版。

  1898年5月11日,他创办《时务日报》,以记载中外大事、评论时政得失为主。8月17日,更名为《中外日报》。这是他所办的存活时间最长的报纸。1908年转让。1911年终刊。

  1907年3月28日,汪康年创办《京报》,任社长兼总编辑。以刊发政治新闻为主,立足于立宪派的立场。1909年,该报因参与评论“杨翠喜案”,涉及清庭丑闻而被查封。

  1910年11月2日,汪康年又创办《刍言报》,撰著、编辑、校对、发行皆一人任之。因宣传立宪保皇言论,1911年10月17日终刊。同年11月4日,汪康年因病逝世。

  汪康年不仅负责经营管理,亦撰写大量政论。他的政论虽然涉及领域颇多,但总体上有两个方面颇为突出,一个是政治改革,一个是报刊定位。

  在著名的《中国自强策》(上、中、下)(1896年9月《时务报》第四册)中,他提出以兴民权、设议院为纲,以改革政府机构,遍设学堂、报馆、巡捕(警察),以及招商以平道路、浚江河、开铁轨、通电报、制钞币、立银行、正税则等改革措施为内容的变法自强策。

  在《论设立〈时务日报〉宗旨》中,汪康年指出,报刊要“能通消息,联气类,宣上德,达下情,内之情形暴之外,外之情形告之内。在事者得诉艰苦于人,僻处之士,不出户庭而知全球之事”。

  汪康年认为:“报章者,所以监督政府,而谋社会之公益者也。故于政府之得失,社会之利害,或誉扬而赞成之,或防维而纠正之,报章之职分宜然也。” “使官之所为,民无不知之。民有所苦,官无不知之。”(《论报章之监督》,《京报》)

  在《论报章记事关系个人及社会之分别》中,他提出办报者及报刊要有“报识”和“报德”。所谓“报识”,主要是指报人的新闻敏感,能及时反映民众呼声、时代潮流、社会和政治动向,否则就是丢掉了“报识”。所谓“报德”,基于报刊是“代表舆论之机关也”。他强调报刊的报道或评论“必有根据”,不应该捏造或夸大事实,“以骇人听闻、并不确实之消息布散于社会”。

  2010年,《中国青年报》刊发文章《汪康年:为报而生 为报而死》,纪念汪康年。其时,也是汪康年去世100周年。文中引用了汪康年的弟弟在为他撰写的传记中的一句话:“……百年后人若知先生所值之时事如何,所处之环境如何,则于先生何以有此怀抱,何以发此言论,可洞如观火矣。”

  这个说法,精准地描述了汪康年的一生,尤其是其论政经历的历史价值。

  (作者为凤凰网评论总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12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