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又是B站

2020-06-17 11:03:11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6月上   作者:时统宇

摘要:  互联网碾轧传统媒体,最可怕的是内容的碾轧。

  五四当天,刷爆朋友圈的是B站推出的《后浪》。印象中,前一次出现类似刷爆的是“吹哨人”李文亮不幸去世的当晚。那一次充满悲伤,这一次昂扬向上。

  又是B站。这家商业网站上一次让我刮目相看的是今年的跨年晚会——被称为“碾轧了各大卫视跨年晚会”的B站跨年晚会。坦率地说,我刚开始看到这里的“碾轧”(同义词还有“吊打”“横扫”等)一词时一半是扎眼一半是半信半疑,且多少还带有对电视的不忍心。而当看过这台网络制作的晚会后,我更不忍心地要问问电视——咱们的电视是不是真的老了?!因为,在电视看来入不了法眼的“老”节目,恰恰成为B站的收视法宝和传播利器。试举两例:

  一是老年合唱团的电视剧《亮剑》片头曲《中国军魂》。正像这场晚会的总导演事前担心的那样——一帮老头老太太唱红歌,年轻人爱看吗?弹幕和短视频的传播效果告诉大家,爱看,年轻人爱看,不要低估更不要错怪了我们的年轻人。还有这样一个细节:《中国军魂》一遍合唱还不过瘾,让“云飞兄”又来了一遍(当然如果让李云龙出场就更好了)。看似与年轻人距离甚远的老演员张光北,在亮相时却迎来了用户狂热的弹幕。什么叫“小正大”,这就是!至少,我不相信这帮军容整齐的老头老太太能要出“小鲜肉”的出场高价。

  更重要的是,吸引年轻观众的前提是读懂年轻观众。正像有关的评论所言:我们这代人终于有了一场属于自己的跨年晚会。就连新华社、人民日报这样的主流媒体都把“最懂年轻人的跨年晚会”“这场跨年晚会很懂年轻人”作为评论的标题。当一些影视人一味把仙侠狐怪、早恋堕胎、吃喝玩乐塞给观众的时候,当“得大妈者得天下”还被当作收视秘笈的时候,网络文艺工作者却把主旋律、把传统、把经典演绎得出神入化。

  二是国乐大师跟百人交响乐团的斗乐,把中国传统乐器和西方乐器结合在一起。第一篇章完全用中国乐器琵琶呈现;第二篇章加入了斗乐的环节,国乐大师用嘴巴、尺八、三弦、二胡甚至印度的乐器跟交响乐团PK;第三篇章的跨界合作是两方共同完成一个作品,最终打点打在了《教父》如泣如诉的片段上。

  如此混搭真的把我看傻了。被各种晚会边缘化的民族乐器在这里大放光彩,让高大上的交响乐当了配角。还是那个问题:年轻人爱看吗?爱看!因为内容为王。这一节目播出时,弹幕几乎填满屏幕,人们写下“神仙打架”“请收下我的膝盖”“妈妈问我为什么跪着看视频”。我相信这些弹幕的创作者一定是年轻人。当你惊艳于古老的民族乐器也可以如此演奏时,你会明白什么叫千万不要低估了年轻人的审美鉴赏力。

  这种“不要低估”在《后浪》中又一次得到了体现。给予我的思考是:为什么在传统媒体热衷于直播带货的时候,一家商业网站却把主旋律演绎得如此老道,甚至被网友称为“少年中国说的现代版”?为什么在重大历史时间节点上主流媒体的各大晚会类的节目,其影响力、传播力远远逊色于一段不到4分钟的演讲?为什么“心里有火,眼里有光”“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与鼓励”等的《后浪》金句,有可能成为具有满满正能量的年度记忆?

  更让人吃惊的是在《后浪》的轰动效应面前制作者的自谦和低调——这就是在《新闻联播》前的一个广告。我注意到,即使是对《后浪》的质疑,也还是承认其在广告史上的里程碑意义。而这种自谦和低调更值得传统媒体出一身冷汗,因为我读出的潜台词是:这才哪儿到哪儿呀?一个《后浪》就把你们惊着了?我们的好东西还多着呢!

  一段不足4分钟的演讲整出这么大动静,实在有不少东西值得我们思考。互联网碾轧传统媒体,最可怕的是内容的碾轧。如果网络的头部公司也把“小成本、正能量、大情怀”作为自己的节目制作理念,如果网络也把“内容为王”奉为圭臬,花大力气在内容上下功夫,这种威胁对传统媒体来说细思极恐。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6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