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新媒体中“倒金字塔”的翻转

2023-06-13 14:26:32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3月上   作者:曹林

摘要:  在新媒体舆论中,情感是最能形成认同的底层逻辑。

  学新闻的都知道“倒金字塔”结构,写消息时要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信息”放在最前面,比如灾难新闻报道,导语必须突出公众最关心的内容、死伤情况、初步调查原因,等等。这种消息模式源于电报刚发明时的战争时期,战地记者用电报发消息时,常常发着发着信号就断了,不得不拣最重要的事实先说。“倒金字塔”结构也便于夜班编辑,版面有限,稿件太长,留给编辑的时间又很短,编辑会“默契”地遵循“倒金字塔”的模式从后往前删。当然,这种模式也尊重了读者的阅读习惯,让读者尽快知道最重要的信息。

  对于这种“倒金字塔”结构,美国记者保罗·欧尼尔说得很形象,“文章在一开始就要扼住读者的喉咙,然后掐紧用力撞向墙壁,直到最后”。

  对于读者来说,最容易的事就是放弃阅读,如果前10秒没有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吸引读者,他们就抛弃你了。但在新媒体传播语境中,这种“倒金字塔”结构可能面临着一种“再颠倒”的价值翻转,专业新闻人认为最重要的、必须前置的“新闻事实”,可能用户并不认为是最重要的,“金字塔”的那个最底层、最庞大的部分,已经发生了重大的位移。对于新媒体用户来说,情感和情绪可能成为第一位的。能不能契合总体的舆论“水温”,能不能在情感上触动人心,能不能触碰到舆论的那个情绪“开关”,决定了一篇文章能否获得点击,能否被更多人阅读。在新媒体传播的“倒金字塔”中,最底层的是“情绪共鸣和情感认同”,然后是“服务价值”,最后才是“事实和新闻价值”。

  这个“倒金字塔”,恰恰与传统专业新闻人的认知是相反的,在传统经典的新闻结构中,客观的“事实和新闻价值”有着毋庸置疑的C位价值,服务是第二位的,最后才轮到作为主观附加值的情绪和情感,情绪情感甚至因为其具有“主观性”而被当作不专业的表达。但就是这种“不专业”、被诟病的煽情信息模式,主导着新媒体“倒金字塔”的核心塔基。

  情绪和情感被置顶,已经成了新媒体信息范式的经典结构。新媒体文章一般喜欢在标题前位用两个字概括文章或事件的情绪基调:爱了、醉了、跪了、痛了、慕了、怒了,等等。这就是一种写在“脸上”的情绪召唤和对话感召。这种表达,是尝试在舆论“水温”和公共情感描述中找到一种共鸣点。如果一件事引起的公共情感是“怒了”,那么标题里的这种情感概括就会起到一种凝聚与共鸣的放大器效果。如果一件事引发的是不满和同情,而媒体却“会错了意”,表达了相悖的情绪,就会在舆论反噬中“翻车”。

  传统媒体的阅读,多是以“新闻和信息的获得”为主导的阅读。而新媒体的阅读,多是“陪伴性阅读”,社交媒体是休闲、消遣、闲暇时的陪伴。有人这样总结,用户阅读资讯主要有两种需求:一是Save time(节省时间),这类用户希望在更短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信息;二是Kill time(消磨时间),这类用户很闲,通过刷信息来打发时间。新媒体阅读中,“陪伴性阅读”和Kill time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对这类用户来说,情感满足占据了核心位置。

  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的成功,不仅在于“用户下沉”,更在于其“用户满足模式”的下沉,抓住情感认同这种人性的核心、底层需求。底层,并不是“低端”,它是一种对普遍共通人性的洞察。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危机,一个重要的方面就在于缺乏对“底层逻辑”的把握,抓不住庞大的底层情感!

  不仅“阅读”如此,在新媒体舆论中,情感是最能形成认同的底层逻辑。传统的舆论引导模式是按照法、理、情排序。法律是第一位的,首先要讲法;然后是“道理”,摆事实讲道理,去论证分析;再就是“情”,动之以情。而在新媒体舆论中,这个“金字塔”发生翻转,情、理、法,公众最看重的是情,一事当前,公众首要的判断标准是“合不合人情”。情感上有共情基础,然后再谈常理与法理。“情本体”远高于“理本体”和“法本体”。

  (作者为知名媒体人)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3月上

编辑:范君